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县统计局>工作动态>统计信息

数说赣南苏区这十年|​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六

访问量: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投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投资规模显著扩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一)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重大优质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等重点投资领域,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2012-2021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由1691个增加至2485个,增长47%;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从1.19亿元扩大到3.42亿元,增长1.9倍;亿元以上项目个数由297个增加至1316个,增长3.4倍;平均每年有1121个项目新开工、961个项目竣工投产,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投资增速位居前列。全市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年均增速6.5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赣州投资增速持续位居前列,年均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列全省首位。从规模来看,年度投资规模由2532亿元增加到12651亿元,增长4倍。


图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赣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单位:%

图片


(三)民间投资有效激发。全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开展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三个“一窗办”,启动“一链办理”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激发和带动了社会投资。2012-2021年,在相关政策带动下,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活力持续迸发,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4.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56.2%提高至58.5%,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全市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比重日趋合理。2012-2021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2:41.9:55.8调整为1.5:49.7:48.8,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021年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7.8亿元,年均增长18.8%,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609.4亿元,年均增长16.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435.1亿元,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7.8%和38.7%,投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二)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全市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发展呈良好态势。2012-2021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6.6%,增速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2021年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9.7%,比2012年提高7.8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2.9%,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工业投资7.5个和6.3个百分点;2021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0.9%,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2.6%,占比和贡献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22.1个、49.4个百分点。


(三)新的动能加速形成。全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全市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迈进。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0.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比2020年提升1.6个百分点。随着吉利科技、金信诺、佳纳能源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由26家增至1067家,拥有了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


重点领域发展良好,惠民效应日益凸显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在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2-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2.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2个百分点。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赣深高铁、昌赣高铁、赣瑞龙铁路、兴泉铁路、赣韶铁路等建成运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施普通国省道改扩建近1800公里,国道县域覆盖率达100%;赣州黄金机场迈入中型机场行列,瑞金机场基本建成;“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全面进入“高架时代”。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实施城镇防洪工程4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26个,建成防洪堤659.5公里。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华能瑞金电厂全面投产,信丰电厂稳步推进,西气东输二线和三线赣州段工程、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


(二)幸福产业持续向好。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环境、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前行。2012-2021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2.7%、14.9%、23.6%和33.1%。全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赣南科技学院、和君职业学院开办招生;实施医疗项目2998个,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7张、增长147%,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项目相继建成,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新增养老机构34个,总床位达5.7万张、增长46.2%,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居住条件实现提升。全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面积实现平稳增长。2012-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8.7%,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6%,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4.1%,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2012年增加1020万平方米,增长2.6倍。城镇住房制度逐步完善,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12年末的36.7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末的51平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诸多积极变化,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投资发展成效明显。展望未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有效性,拓展投资新空间,保持投资稳定运行,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出新的贡献。

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投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投资规模显著扩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一)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重大优质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等重点投资领域,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2012-2021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由1691个增加至2485个,增长47%;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从1.19亿元扩大到3.42亿元,增长1.9倍;亿元以上项目个数由297个增加至1316个,增长3.4倍;平均每年有1121个项目新开工、961个项目竣工投产,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投资增速位居前列。全市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年均增速6.5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赣州投资增速持续位居前列,年均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列全省首位。从规模来看,年度投资规模由2532亿元增加到12651亿元,增长4倍。


图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赣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单位:%

图片


(三)民间投资有效激发。全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开展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三个“一窗办”,启动“一链办理”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激发和带动了社会投资。2012-2021年,在相关政策带动下,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活力持续迸发,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4.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56.2%提高至58.5%,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全市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比重日趋合理。2012-2021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2:41.9:55.8调整为1.5:49.7:48.8,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021年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7.8亿元,年均增长18.8%,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609.4亿元,年均增长16.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435.1亿元,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7.8%和38.7%,投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二)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全市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发展呈良好态势。2012-2021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6.6%,增速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2021年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9.7%,比2012年提高7.8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2.9%,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工业投资7.5个和6.3个百分点;2021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0.9%,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2.6%,占比和贡献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22.1个、49.4个百分点。


(三)新的动能加速形成。全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全市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迈进。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0.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比2020年提升1.6个百分点。随着吉利科技、金信诺、佳纳能源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由26家增至1067家,拥有了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


重点领域发展良好,惠民效应日益凸显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在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2-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2.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2个百分点。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赣深高铁、昌赣高铁、赣瑞龙铁路、兴泉铁路、赣韶铁路等建成运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施普通国省道改扩建近1800公里,国道县域覆盖率达100%;赣州黄金机场迈入中型机场行列,瑞金机场基本建成;“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全面进入“高架时代”。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实施城镇防洪工程4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26个,建成防洪堤659.5公里。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华能瑞金电厂全面投产,信丰电厂稳步推进,西气东输二线和三线赣州段工程、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


(二)幸福产业持续向好。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环境、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前行。2012-2021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2.7%、14.9%、23.6%和33.1%。全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赣南科技学院、和君职业学院开办招生;实施医疗项目2998个,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7张、增长147%,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项目相继建成,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新增养老机构34个,总床位达5.7万张、增长46.2%,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居住条件实现提升。全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面积实现平稳增长。2012-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8.7%,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6%,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4.1%,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2012年增加1020万平方米,增长2.6倍。城镇住房制度逐步完善,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12年末的36.7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末的51平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诸多积极变化,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投资发展成效明显。展望未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有效性,拓展投资新空间,保持投资稳定运行,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