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寻乌生态环境局>工作动态>政务动态

赓续千年生态文脉 书写时代绿色答卷——生态文化的江西实践

访问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年前,王勃笔下的赣江胜景惊艳了历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江西书院中悟出的哲理,至今仍在滋养着生态文明的智慧。“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江西的重要讲话,为江西的生态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聚焦生态文化的传播、转化、利用,努力将生态颜值变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变为发展胜势。

一、装点关山更好看,传承古色文化的生态基因

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田园诗境,到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栖居,江西文人墨客用诗词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融合着江西的文化基因。

(一)坚守“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江西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民们将尊重与顺应自然规律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泰和县江畔古村的“风水林”制度,通过村规民约守护山林,至今仍保留着成片的古树群;赣南客家梯田依山就势,形成“山、水、林、田、路、村”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大地的艺术”。

(二)遵循“顺天工而成物”的生态规律。江西是《天工开物》的成书地,也遵循了顺天工成万物的生态规律,通过创造性开展“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萍乡市通过废弃矿山复绿、采煤沉陷区治理,将昔日的“江南煤都”变为“生态绿城”;九江永修依托鄱阳湖生态优势发展“候鸟经济”,让越冬候鸟栖息的“生态湿地”成为带动周边百姓增收的“金色洼地”。

(三)修炼“天地万物一体”的生态哲学。江西作为理学发源地,朱熹、陆九渊等大儒提出的“天地万物一体”“道法自然”思想,将生态保护上升到哲学高度。毛泽东赞美江西“江山如画”“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既是自然风景,也是人生美景,更是革命前景,充满了哲学智慧。

二、赣水那边红一角,点亮生态文化的星星之火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在红色沃土上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一)以生态文化理念勾勒美丽图景。将良好自然生态禀赋、地域文化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美丽江西规划、美丽细胞选树、美丽品牌打造,谋划了5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布局,让南昌都市圈拥有“浩渺鄱湖、沃野千里”大美风光,赣州、吉安拥有“郁郁葱葱、碧水长流”俊美风景,赣东北地区拥有“妩媚青山、小桥流水”秀美风韵,赣西地区拥有“山明水秀、阡陌纵横”和美风貌;赣中地区拥有“红绿辉映、山水交融”娇美风姿。

(二)以生态文化工程重塑山水灵韵。以生态工程塑形、以文化工程铸魂。我们坚持“治湖先治江、治江先治山”,实施退田还湖、湿地修复、禁捕退捕、候鸟保护等“山江湖”系统工程,鄱阳湖湿地面积扩大、功能提升,越冬候鸟数量突破70万只,“微笑天使”江豚溯游到南昌中心城区,“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在上饶婺源与石门村村民和谐共生,九江长江岸线实施“生态修复、文化铸魂”,让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意与现代环保理念交相辉映。

(三)以生态文化创新赋能绿色转型。江西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蝶变”。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绿色生产工艺,建设陶瓷文化生态旅游区,实现“一片瓷”的绿色新生;靖安白茶产业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建成知名的白茶绿色生产基地,让“一片叶”带动乡村振兴,形成了“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美誉;上饶望仙谷用“生态修复+文旅”的创新模式治理废弃矿山,上演了“一座矿”从“千疮百孔”到“网红景区”的华丽蜕变。

三、而今迈步从头越,续写绿色崛起的文化新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弘扬江西生态文化,推进美丽江西建设。

(一)我们将持续深化生态文化研究。结合新时代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融合古今生态理念,挖掘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推动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江西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二)我们将加快塑造生态文化品牌。以山水为根、用文化铸魂,扎实做好显山露水、治山理水文章,逐步构建以“江西风景独好”为引领的文旅品牌体系。

(三)我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传播。将江西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引导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促进生态文化广泛传播。

从王勃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执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赓续千年生态文脉,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


来源:江西环境

一校(审):刘康怡

二校(审):曾凯丽

三校(审):梅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