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寻乌县召开“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专题调度会,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文联等部门及晨光镇、留车镇、文峰乡等重点乡镇分管领导共商文化振兴大计。
会议通过“三明确三落实”工作机制。要求明确责任主体, 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牵头统筹,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文联等部门协同,乡镇设立专项对接小组,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任务要求,衔接新闻、宣讲、非遗、文艺四大导师对应差异化服务指标,设定“全年16场服务+1600人次培养”量化目标;明确考核标准,建立“成果评估清单”,将文化人才孵化数量、活动覆盖率等纳入考核。同时,落实资源保障,做好活动筹备和项目服务工作,深入三二五村、留车村、幸福小镇等文明实践所站等实体平台,发挥阵地使用效能,确保服务群众持续性;落实推进机制,构建1+4+N工作架构(1个指挥中心+4个专项小组+N个乡镇网点),实行季调度、年展评的动态管理;落实长效培育,建立“乡村文化能人数据库”,跟踪培养优秀学员,将文化振兴成效纳入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通过目标量化,确保文化导师服务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推进基层文化工作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运作的转型,着力构建“育人才、传技艺、兴文明”的文化振兴新体系。
会议初步研讨了建立“1+4+N”推进机制,由促进中心统筹协调,设立新闻传播、理论宣讲、非遗传承、文艺创作4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乡镇需求清单、导师服务清单、成果评估清单“三单管理”制度。要求各乡镇按月提报文化需求,导师团队按需开展驻点服务,实现“订单式”文化输送与“造血式”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接下来,在对接导师商议后,寻乌在征求导师意见后,助力导师团队实施特色培育工程:新闻导师开展“乡村主播”孵化行动,培养本土网络宣传员;宣讲导师组建“百姓名嘴”工作室,培育基层理论宣讲骨干;非遗导师实施“匠人薪传”计划;文艺导师打造“红土地上的好村晚”“文明夜市”等项目,广泛培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艺队伍。通过“驻点指导+定期巡讲+云端培训”三维模式,确保全县全年开展文化服务超35场次,大力培育乡村文化人才。
会议强调,要建立“三化”保障体系,即服务标准化,制定导师服务质量评估标准;成果可视化,设立年度“文化振兴成果展陈”;机制长效化,将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县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体系。同步启动“乡村文化能人数据库”建设,对优秀学员实施跟踪培养。
“我们晨光镇回去就摸排一批文化文艺传承苗子,以积极对接非遗导师设计定制化培训课程。”晨光镇分管领导在会上表示。并争取在4月份启动“文化扎根行动”,通过师带徒、艺传乡,让文化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此次调度会标志着寻乌县“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工作计划进入系统化实施阶段,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乡村振兴培育持久文化动能,推动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工程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