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林建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柑橘主导产业升级发展、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举措,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县种植柑橘27.3万亩,其他特色产业面积14.2万亩,其中蔬菜2.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1.3万亩)、百香果4万亩、猕猴桃2万亩、茶叶0.68万亩,红薯3万亩、鹰嘴桃1万亩以及蓝莓、葡萄、哈密瓜、甜柿、油茶等,年产值达15.9亿元。全县约12万人从事果业等农业行业。
一、做活“特色”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寻乌是“果业大县”,脐橙一度是寻乌农民的“当家果”。自2013年黄龙病爆发以来,寻乌县解放思想、积极应对,在保护柑橘这项富民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百香果、鹰嘴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1.实施政策驱动,找准“产业定位”。我县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由“脐橙为王”转向“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研究制定了农业种植产业“134”发展规划,即1个主导产业:柑橘,3个重点特色产业:百香果、蔬菜、油茶,4个区域特色产业:猕猴桃、茶叶、鹰嘴桃、红薯。结合我县沟域纵横这一基本地理特征,推动形成了品种结构合理、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格局。按照“一个产业、一套政策”的机制,相继出台了柑橘、百香果、甜柿、猕猴桃、红薯等产业发展政策文件,有效带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实施龙头带动,巩固“产业规模”。坚持“先示范,后推广”、“先典型,后铺开”的工作路径,采取资金支持、流转服务等方式,培育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坚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从2021年起,凡在我县乡村农(林)业生产一线从事农(林)业种植和养殖的种养大户、种植和养殖技术管理人员、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或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成员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农创客等可申报职业农民中、初级职称认定。现已通过获得中级认定的35人,初级认定的114人。通过龙头企业加职业农民双引擎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带动1600 余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生产,既实现了群众增收、又扩大了我县蔬菜规模。在我县 27.3 万亩柑橘果园中,有帮扶带动功能的规模果园面积达到 4.3 万亩。
3.实施市场拉动,帮助“产品销售”。坚持以市场效益为先,在品种选择和产销对接方面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比如,我县结合自然禀赋特点,大力推广百香果种植,借助我县“全国电商消贫十佳县”优势,通过邀请阿里、京东电商等知名平台采取网红直播、县领导直播带货等新型方式进行产品推介,取得了较好成效。我县百香果从原先几千亩扩大到目前2万余亩,成为我县群众的又一致富果。同时,我们抓住电商发展机遇,鼓励开发更多的农特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实现水果上市时卖水果、没有水果时卖其他农产品、没有农产品时卖土特产,形成一年四季“产品不断”的常态。
二、抢占“预制”风口,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我县深入贯彻赣州市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工作要求,紧盯“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的定位,把发展预制菜产业作为串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链条”,逐步切入预制菜大市场。
1.内外兼修育主体。瞄准“大湾区”开展预制菜招商,2023年顺利引进了总投资6000 万元的深寻预制菜及果蔬深加工产业项目,预计年产值超2 亿元;规划建设蛋鸡蛋品全产业链项目,已有正大集团意向投资。鼓励开发本土特色产品,涌现出以“德青源”“羊角园”“巧耕人家”为代表、以鸡蛋鸡肉、芥菜、辣椒加工为主的系列菜品,年综合产值超5亿元,产品畅销省内外城市。
2.完善设施延链条。我们精准把握预制菜“一产入,二产出,链接三产做服务”的特点,加快完善预制菜产业加工、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采取“边招商边建设”方式,高位推动深寻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云上橙·中国(寻乌)柑橘科学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成功吸引多家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全县建成农业企业冷链物流设施19 个,建成蔬菜基地田头冻库9 个。
3.强化监管保质量。坚持安全、绿色、优质目标导向,引导农产品原料基地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扩大预制菜优质食材供应渠道。目前,我县共有 76 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1 个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绿色、有机认证种植基地面积约8.6 万亩,绿色有机认证位居全市前列。依托省农安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将我县预制菜企业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
三、踏实“融湾”步伐,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径
我们充分运用好深圳支援合作平台,加强同深圳特区的紧密联系,走出了一条“寻乌不寻常”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路子。
1.产业融湾,变“输血”为“造血”。自深寻对口支援合作以来,深圳市立足我县自然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优势,大力帮扶我县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出资援建了金鸡产业园、幸福小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丰富了我县产业业态,带动了项目周边群众就业创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县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创富。
2.市场融湾,变“种得好”为“卖得好”。鼓励当地优质农特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指导 8 家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42家企业进驻“832”平台。对标湾区质量体系培育7个农产品认证“圳品”、5 家农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并和深圳海吉星消费帮扶中心、深圳点筹互联网农业企业以及深圳海关后勤管理中心等签订农产品产销协议,推动寻乌蜜桔、脐橙等优质农特产品从“产地”直达湾区市民“餐桌”,每年实现农产品成交额近3亿元。
3.理念融湾,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创新建立“126”干部培养机制,全面引导我县干部对标深圳效率、深圳经验,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全方位对接融入,为老区发展注入湾区活力。目前,我县已有200余名干部先后赴深圳取经,41 名优秀干部赴深圳长期驻点跟班学习,为我县带回了不少湾区思维和湾区经验,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培育等领域,探索出了一条解放思想、促进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在生产发展上仍需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扶持,因往往资金投入大,可通过规划,逐步完善形式扶持,即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将具体某个山地范围整体纳入高产优质示范基地,配套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成熟一个扶持一个。
2.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继续加大冷链物流仓储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如田头冻库的建立可对产品销售起到一个缓冲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充分保证产品品质,群众对此的需求呈逐年上升之势。另外重点扶持上规模的特色产业精深加工企业落户,使加工与产业规模相适应。
感谢您对我们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后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
附件: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寻乌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0日
抄送:县政协提案委,县政府督查室。
联系人及电话:县农业农村局康春贵,1397010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