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现行有效】《寻乌县抗震防灾专项规划(2018-2035)》【文字解读】

访问量:


(一)规划期限

2018-2030年。

(二)规划范围

《赣州市寻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局部调整方案》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分为两片区控制,北部片区边界为:东靠大路村,西以青金山、鸡母山为界,南接马蹄河、河岭村,北至上坝村,面积约为13.74km2;南部片区边界为东以七段石和双茶亭村边水系为界,西至园墩背村及山体,南北以寻乌水为界,面积约为3.51km2;合计17.25km2。

(三)规划模式

依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 117 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有关规定,寻乌县中心城区规划人口为15万人,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抗震防灾规划应按照丙类模式进行编制。

(三)防御目标

1、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

2、当遭受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城市要害系统、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不应发生影响救援和疏散功能的破坏,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损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

3、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避难建筑不应发生危及救援和疏散功能的中等破坏,其应急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快速恢复;无重大人员伤亡,受灾人员可有效疏散、避难并满足其应急和基本生活需求,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4、当遭受超设防水准特大地震影响时,预先设置的承担避难功能和应急救灾的建筑、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及辅助设施不应发生危及救灾和避难人员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救灾和避难功能应能顺利恢复,区域重大协调救援、救灾物资运输活动和对外远程疏散可实施。

(四)城市防灾空间布局

1、区域抗震救灾协调

依托寻乌县“铁路+公路”综合救灾通道,构建“一纵三横两射”的网络化区域抗震救灾通道格局。一纵为南北救灾轴,主要以鹰瑞梅铁路、济广高速公路和G206国道为救灾通道。三横包含北部救灾轴、中部救灾轴和南部救灾轴。两射包含北部放射轴和南部放射轴。

2、中心城区防灾布局

采用“多元分散、有机联系”的片区式布局方式,形成“三横五纵、多出入口”的抗震防灾空间格局。中心城区分为7个二级防灾分区和15个三级防灾分区进行防灾布局。

(五)中心城区建筑抗震防灾

1、一般建筑按地震基本烈度VII度设防。

2、I类保障建筑:对抗震救灾功能起关键作用的建筑(包括救灾指挥中心、伤员救治中心、通讯枢纽、水电供应设施等)。应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应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保证大震下不产生中等及以上破坏,并保障建筑物及内部重要设备的救灾功能正常运转。

3、II类保障建筑:对抗震救灾起辅助作用的建筑、对结构安全需求更强烈的建筑(包括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大型商场、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文物保护建筑等,应按照重点设防类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4、建筑高度指引:地震活动断裂层两侧各100米范围内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新建工程应予以避让,确有需要建造,应以分散布局、建筑层数以3层为主,同时应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街道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应满足避震疏散通道有效宽度要求。

(六)中心城区避震疏散规划

1、避震疏散场所

规划安排包括广场、体育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各类型固定疏散场所11处,总有效疏散面积27.1万㎡,可疏散8.62万余人。按500m服务半径,布置紧急避震疏散场所40处,有效疏散面积20.6万㎡。

2、避震疏散通道

按照震后救灾对应急交通的需求,规划应急通道包括救灾干道、疏散主干道和疏散次干道共3种类型。城市道路有效疏散宽度:救灾干道不小于15m,疏散主干道不小于7m,疏散次干道和疏散通道不小于4m。救灾干道网络规划为“三横五纵”,包含东西向的长举大道、东江源大道、强国路—学习大道以及南北向的G358国道—创新大道、G206国道、新东大道、长安大道—中山路—G236国道、S317省道形成的8条城市救灾轴,是震后城市应急救灾所重点依托的快速通道。

3、疏散场地配套设施包含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设施、应急医疗站、应急供水设施、能源与照明设施、消防治安设施、情报通讯设施和指示设施等。

详见规划公示成果图。

以上规划于2021年通过赣州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规划审批程序的相关要求,现按程序进行规划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