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现行有效】寻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寻乌县“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图文解读】【文字解读】

访问量:

寻府202221

寻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寻乌县“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县属、驻县各单位

《寻乌县“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已经2022928日县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2112




寻乌县“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1

1.1规划背景 1

1.1.1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健康的需要 2

1.1.2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2

1.1.3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需要 3

1.1.4推动寻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

1.2指导思想 3

1.3目的及意义 4

1.4规划编制的依据 4

1.4.1法律法规 4

1.4.2标准规范 5

1.4.3政策文件 5

1.5规划范围和期限 7

1.6规划编制原则 7

1.6.1因地制宜原则 7

1.6.2种养平衡原则 8

1.6.3环境保护原则 8

1.6.4生态发展原则 8

1.6.5综合发展原则 8

1.7规划目标 8

1.7.1中期目标(2021-2023) 9

1.7.2长期目标(2023-2025) 9

1.8规划技术路线 11

第二章 规划区域基本情况 12

2.1基本概况 12

2.2自然环境 12

2.2.1气候特征 12

2.2.2水文地质及流域概况 13

2.2.3地形地貌 13

2.2.4土壤组成 14

2.3自然资源 14

2.3.1动植物资源 14

2.3.2自然保护区 15

2.3.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17

2.4社会经济概况 17

2.4.1行政区划 17

2.4.2交通运输 17

2.4.3人口民族 18

2.4.4产业发展现状 18

第三章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19

3.1全县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19

3.2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22

3.2.1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及污染面源分析 22

3.2.2畜禽养殖业发展基本情况及污染面源分析 25

3.2.3全县水产养殖生产及污染防治现状分析 31

3.3全县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 32

3.3.1农业面源污染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33

3.3.2全县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结果分析 36

第四章 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区划及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38

4.1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分区 38

4.1.1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级分区 38

4.1.2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二级分区 38

4.2寻乌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39

4.2.1种植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39

4.2.2畜禽养殖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41

4.2.3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42

第五章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分类防治方案 43

5.1种植业污染防治方案 43

5.1.1防治目标 43

5.1.2防治措施 46

5.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方案 55

5.2.1规划目标 55

5.2.2防治措施 55

5.3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方案 59

5.3.1合理统筹规划养殖区域布局 59

5.3.2倡导健康生态养殖方式 59

5.3.3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60

5.3.4培植龙头推动水产基地建设 61

5.3.5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监管体系 61

5.4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方案 62

第六章 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63

6.1种植业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 63

6.1.1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增施有机肥 63

6.1.2科学使用农药,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效果 63

6.1.3开展全县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 63

6.1.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处理设施建设 64

6.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65

6.2.1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 65

6.2.2寻乌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 65

6.2.3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工程 66

6.2.4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工程 66

6.2.5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 66

6.2.6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67

6.3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69

6.3.1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准入制度 69

6.3.2推进设施标准化、现代化更新改造 69

6.3.3加强日常监管,做好引导建设工作 69

6.3.4实施“互联网+渔业”行动 69

6.4农村生活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70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71

7.1投资估算 71

7.1.1投资估算依据 71

7.1.2投资概算 71

7.1.3资金筹措方案 73

7.2效益分析 73

7.2.1生态效益 73

7.2.2经济效益 73

7.2.3社会效益 73

第八章 保障措施 74

8.1政策保障措施 74

8.1.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74

8.1.2明确任务重点,细化落实措施 74

8.1.3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激励机制 75

8.2技术保障措施 75

8.2.1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探索防治措施 75

8.2.2结合地区条件,推进技术研发力度 75

8.2.3开展污染防治技术培训 75

8.3社会保障措施 76

8.3.1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76

8.3.2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76

8.3.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 76



第一章 总则

1.1规划背景

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坚持把绿色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截至2020年底,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0.2%,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40.6%,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表明,我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均较2007年明显下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取得了可喜成绩,绿色生产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近期联合印发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四五”至2035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对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方案》的出台,对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短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保障城乡居民水缸子、米袋子、菜篮子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赣府发〔2020〕17号)中明确提出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通过划分环境管控单元,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把生态环境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区域的管控单元,建立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促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制度保障。

寻乌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浓郁的农耕文化,县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至2020年底,全县常住人口280219人,其中农村人口138914万人,农村人口比重约49.57%;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2.68亿元,同比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为23.8:30.0:46.2。寻乌境内山多田少,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为东江发源地,全县耕地面积18.9万亩,山地面积276万亩,其中宜果山地面积90万亩。寻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温度适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发展蜜桔的最优区和发展脐橙的特优区。近年来,按照江西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寻乌县致力于绿色水果、蔬菜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也凸显出了不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高质量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健康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生产领域突出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需要与供应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加以推动。但从根源上来讲,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生产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则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健康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行了顶层设计。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下面简称“实施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对高质量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以及乡村生态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1.1.2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也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旋律。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既是重要的领域与内容,也是有效的抓手。同时,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破解绿色壁垒的约束,这也是未来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1.1.3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实现乡村宜居宜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乡村生态振兴涵盖的内容丰富,既包括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改善,还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农业生产环境改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耕地土壤及水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从源头入手高质量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政府部门从全局考虑,制定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规划,确保区域内种养平衡,实现养殖粪污农业种植施肥利用,既可减少粪污随意排放造成的养殖污染,又可减少种植化肥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提高化肥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种植污染。

1.1.4推动寻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寻乌县的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习惯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现代化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这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尚有不小差距。因此,开展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合理规划全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寻乌县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按照“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协同联动,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优化政策、强化监督,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作出新贡献。

1.3目的及意义

科学编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对加快区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与管理措施;有利于高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将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到环境监管体系中,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总量控制;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

1.4规划编制的依据

1.4.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9月1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7年8月30日修订);

9.《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2014年);

1.4.2标准规范

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

3.《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4.《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

5.《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

6.《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HJ 568-2010);

7.《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V-T682-2003);

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

9.《畜禽粪便农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准则》(GB/T 26622-2011);

10.《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11.《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 3442-2019);

12.《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

13.《有机肥料》(NY/T 525-2021);

14.《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行业》(HJ1029-2019);

15.《畜禽粪便贮存设施设计要求》(GB/T 27622-2011);

16.《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T 18877-2020);

17.《沼肥施用技术规范》(NY/T 2065-2011);

18.《畜禽粪便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NY/T 3877-2021)。

1.4.3政策文件

(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1.《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4月16日发布);

2.《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4〕47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

5.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牧发〔2019〕39号);

6.《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 年)》(农牧发〔2017〕11号);

7.《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农办牧〔2018〕2号);

8.《关于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依法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农办牧〔2019〕84号);

9.《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农办牧〔2018〕1号);

10.《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办水体〔2016〕99号);

11.《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水体〔2016〕144号);

12.关于印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环办土壤函〔2021〕465号)。

(二)地方相关政策文件

1.《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9〕11号);

2.《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赣环然〔2015〕7号);

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实施意见》(赣畜厅发〔2017〕41号);

4.《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赣府发〔2018〕21号),2018年6月30日起施行;

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2016年7月;

6.《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在全省开展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赣环土壤〔2019〕18号);

7.《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编制“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赣环土壤〔2021〕17号);

8.《赣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实施意见》(赣市畜办发〔2017〕61号);

9.《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农字〔2019〕66号);

(三)相关规划

1.《赣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年)》;

2.《寻乌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年)》;

3.《寻乌县“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1年)》;

4.《寻乌县“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1年)》;

5.《寻乌县畜牧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2016年)》;

6.《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寻乌县农业种植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

8.《寻乌县“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

9.《寻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要点(2020-2030)》;

10.寻乌县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

1.5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范围为寻乌县全县范围,包含长宁镇、吉潭镇、澄江镇、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桂竹帽镇7个镇和文峰乡、三标乡、水源乡、罗珊乡、项山乡、丹溪乡、龙廷乡、菖蒲乡8个乡范围。面积共2351平方千米。

为与本县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保持一致,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中期目标年份为2023年,长期目标年份为2025年。

1.6规划编制原则

1.6.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地区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各区域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和环境质量现状,因地制宜调整区域农业产业布局。

1.6.2种养平衡原则

养殖粪污还田利用,既可以有效处理养殖业产生的粪污,又能解决种植业因大量化肥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生产出有机环保的安全食品。因此,根据区域种植、养殖现状,基于农业生产中养分平衡理论,构建“以种定养、以养协种”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原则。

1.6.3环境保护原则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清洁生产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并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现污染最小化。

1.6.4生态发展原则

保护环境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为手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资源永续利用。

1.6.5综合发展原则

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未来发展要求等,统筹兼顾,综合布局,实现社会经济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1.7规划目标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的总体目标:以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规划为基础、依据和引导,以满足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目标需求为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倡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在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推进,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1.7.1中期目标(2021-2023)

至2023年,全面形成全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实现全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6%、6%、8%和8%以上;继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农田综合污染控制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杜绝废旧农膜、农药瓶、袋及塑料包装等乱弃乱扔现象,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全县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废弃物得以妥善的处理或利用,所有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符合生态养殖要求;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参与污染治理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形成“环保、持续、健康、安全、高效”的县域农业发展格局。

1.7.2长期目标(2023-2025)

至2025年,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实现全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8%、8%、10%和10%以上;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全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各类污染防治目标值如表1-1所示:


表1-1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目标值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现状值 指标值

种植业污染防治目标

1 化肥污染防治目标 测土配方施肥率 % 90 92

2 化肥减施率 % - 3

3 主要耕地有机质含量增加 % - 0.2

4 有机肥施用比例 % 45 50

5 农药污染防治目标 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 % 45 50

7 化学农药减施率 % - 3

8 秸秆污染防治目标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3 92

9 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目标 废旧农膜回收率 % 85.6 88

10 厚度0.01毫米及以上的地膜使用率 % 30 50

11 废旧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治理率 % 70 85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目标

1 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目标 粪污处理设施完成率 % 95 100

2 清洁生产设施规范化建设率 % 95 100

3 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85 95

4 养殖专业户污染防治

目标 粪污处理设施完成率 % 90 95

5 清洁生产设施规范化建设率 % 90 95

6 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85 90

7 散养户污染防治目标 粪污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率 % 85 95

8 养殖区域布局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

9 完成有机肥集中生产中心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

10 构建全县畜禽养殖信息管理平台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目标

1 完成重点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2 养殖区域布局调整,划定水产养殖禁、限养区和养殖区

3 建立新建养殖场准入制度和日常监督管理制度

1.8规划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评价模型,依据寻乌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结合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质量需求以及区域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分产业、分规模提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与管理措施,力求编制的规划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2:

图1-2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规划区域基本情况

2.1基本概况

寻乌县位于江西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广东省平远县,南接广东省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全县国土面积2351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寻乌县辖15个乡(镇),173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寻乌县常住人口为280219人。寻乌是客家聚居地、客家的摇篮,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正式纳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寻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篇章。2019年4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寻乌县退出贫困县。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2自然环境

2.2.1气候特征

寻乌地处低纬度地区,紧靠北回归线,东距海洋又较近,海洋对寻乌气候起了很大的调节作用,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3毫米,干燥度为0.57。

气温:寻乌年平均气温为18.9℃,日照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9.5千卡/厘米。最多是7月,为13.7千卡/厘米,最少是2月,为6.1千卡/厘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有1823.8小时,春季多阴雨天气而日照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有236小时,为最高月。

降水:寻乌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1650.3毫米。寻乌降水量是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4至6月最多,是全县的多雨季节,又叫主汛期。6月份是降水量最多月,平均266.6毫米;11月和12月份为全年月降水量最少月,只有40多毫米。

总体来看,寻乌县气候温和湿润,加上武夷山脉及南部高山隔阻,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小,灾害性天气较少。

2.2.2水文地质及流域概况

寻乌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桠髻钵山的下畲水是珠江流域东江的源头。境内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径流和地下水蕴藏量两大部分。

地表水由境内产水和过境客水组成,主要来源是降雨。过境客水有从广东省兴宁流入的大信河、福建省流入的湘水水系,占地表水总量的7.79%。地下水根据分布特征,分为四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全县地下水径流总量为5.57亿立方米。

全县水资源总量21.32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12.5万千瓦,可开发量9万千瓦。东江发源于我县三标乡东江源山。全县东江源水系流域面积占整个东江源流域面积的37.8%,占江西境内东江流域面积的56.5%,每年从寻乌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为18.3亿立方米,是江西省内流域面积最大、流入量最多的东江源区县,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2.2.3地形地貌

寻乌境东南连武夷山余脉,西北接九连山支脉。地势呈东北、西北与东南高,向西南倾斜,似掇箕状,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呈阶梯状分布。境内海拔标高500-1000米,相对标高200-500米。最低标高为南部斗晏村西河谷,海拔180米。最高标高为东部项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县城河床标高272米。

全县山间谷地占总面积的2.38%,岗地占总面积的7.68%,丘陵占总面积的14.3%,山地占总面积的75.62%。

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仅沿河两岸呈狭小谷地,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5.6%,县境内重峦叠嶂,大小山峰耸立。从东到西大致可分为武夷山、基隆嶂两个隆起带和南部红层盆地的沉降带。

据统计,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908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30座。县内主要高峰,东面有项山甑、老鸦石、笔架山;南面有阳天嶂、乱罗嶂、西部有桂龙嶂:北部有基笼嶂、太阳关,其中项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为寻乌县第一高峰。


图2-1  寻乌县地形图

2.2.4土壤组成

寻乌属亚热带红壤区南部,土地肥力较好,土壤普遍呈酸性。根据海拔高度和地域分类,寻乌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等6种土类,其中红壤面积最大,有270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6%。红壤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和石英,有黏性和强酸性,适合种柑桔、脐橙等农作物。

2.3自然资源

2.3.1动植物资源

县内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是江西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银杏,二级保护植物有观光木、半枫荷、花榈木、榉树、苦梓、香樟、杜仲、闽南、红豆树、黄莲、金毛狗、八角莲、马蹄香、金豆、巴戟天、华南栲、天竹桂、沉水樟、伞花木、银钟树、江南油杉、凹叶厚朴、红花木莲。属江西珍贵、稀有、濒危树种有三尖杉、青钩栲、伯乐树、紫树、金豆等。

县内动物资源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小灵猫、蟒蛇,二级保护动物有黑冠鹃隼、黑鸢、苍鹰、赤腹鹰、游隼、燕隼、褐翅鸦鹃、草鸮、雕鸮、斑头鸺、白鹇、虎纹蛙、中华鹧鸪等。

2.3.2自然保护区

寻乌县境内已划定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东江源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三桐村,地处寻乌、会昌、安远三县交界处,是东江水系与赣江水系的分水岭;项山甑县级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529.8米,是寻乌最高峰、也是梅州第二高峰、平远第一高峰;阳天嶂县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018米,北面属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管辖,南面属广东省兴宁市罗浮镇管辖,峰顶已开设的防火带为分界区;张天堂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寻乌县澄江镇桂岭村。

表2-2 寻乌县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名称 地点 面积(平方公里) 级别 主要保护对象 业务主管部门

东江源自然保护区 寻乌县 167.33 县级 森林生态系统 寻乌县林业局

项山甑自然保护区 寻乌县 12.0 县级 森林生态系统 寻乌县林业局

阳天嶂自然保护区 寻乌县 6.35 县级 森林生态系统 寻乌县林业局

张天堂自然保护区 寻乌县 7.89 县级 森林生态系统 寻乌县林业局




2.3.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截止到2020年底,全县共有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分别为九曲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太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境内河流众多,寻乌河、晨光河自北向南注入东江,系东江源头。罗塘河自南流入贡江,为贡江源头。

2.4社会经济概况

2.4.1行政区划

寻乌县辖8个乡7个镇:长宁镇、吉潭镇、澄江镇、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桂竹帽镇7个镇和文峰乡、三标乡、水源乡、罗珊乡、项山乡、丹溪乡、龙廷乡、菖蒲乡8个乡。全县乡镇行政规划图见图2-3:


图2-3 寻乌县行政规划图

2.4.2交通运输

寻乌县境内206国道从北到南纵贯全县,二级水泥路面直达广东梅州、汕头、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并可在数小时内到达。国家高速G35济广高速由北向南贯穿全县途经澄江镇、吉潭镇、南桥镇,终于南桥镇牛埃石并由此进入广东境内,沿线设置有寻乌东、寻乌南桥收费站。寻全高速起自寻乌县罗珊乡珊贝村,路线由东向西途经寻乌县罗珊乡、澄江镇、水源乡、三标乡,安远县,途中在寻乌县澄江镇黄岗村与G35济广高速相接,终于信丰县小江镇。路线全长约112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可以连通国家四条南北走向高速公路,即G15沈海高速、G25长深高速、G35济广高速、G45大广高速。鹰汕铁路(规划中)由北向南贯穿寻乌县,是内陆腹地至东南沿海地区新通道,区际干线铁路。

2.4.3人口民族

2020年全县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出生率为12.9‰,死亡率为6.3‰,自然增长率为6.6‰。年末常住人口28.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3.1%。

2.4.4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寻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7亿元,年均增长8.0%。三产比例23.8:30:46.2,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年均增速9.9%,连续六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实现23.64亿元。全县首位产业企业71家,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园区内现有企业已实现生产相互配套,产业集聚度达到51.8%。产学研深入推进,华南泵业中科院院士顾国彪科研中心、南昌工程学院德新达博士科研工作站、绿色材料与智能设备包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先后设立。

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7.39亿元。青龙岩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东江源温泉养生小镇基本建成,花开了旅游景区获评省4A级乡村旅游点,石崆寨旅游景区、斗晏湖旅游景区、项山甑度假村、铜锣湾景区获评省3A级乡村旅游点。寻乌荣获“国家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广寻现代物流园、电商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打造了“寻乌百香果”品牌。

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增加值实现24.45亿元,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思路,柑橘复种取得成效,柑橘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蔬菜、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良好,面积达13.8万亩,“一乡一业”发展态势更加明显。通过“县长直播带货”等形式,“寻乌百香果”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扩大。



第三章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3.1全县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寻乌县农业产业发达,“十三五”期间,全县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为突破口,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科技推广模式。同时以绿色有机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实施绿色生态品牌战略,农业发展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以粮食、蔬菜、特色水果、畜牧“四大产业”为主、拓展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打造出“北果南蔬中杂”三大农业经济带,享有“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脐橙出口基地县”之称,“寻乌蜜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9.83亿元,农业增加值24.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增加值率达65.4%。全县农业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寻乌县2020年统计年鉴》,2020年全县年末耕地总面积232197亩,园地总面积339917亩,林地总面积2642678亩,草地2000亩,设施农业用地2984亩,林地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园地。2020年农业种植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蔬菜作物、瓜果类和其他作物)、茶叶、园林水果、人工林地(茶油)等,其具体种植面积及产量详见表3-1。各乡镇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占比见表3-2:



表3-1 寻乌县2020年不同植物的总产量一览表

序号 作物类型 种植面积(公顷) 总产量(吨)

1 粮食作物 25180 119789.64

1.1 谷物 21880 112867.83

1.1.1 稻谷 20800 108176.37

1.1.2 玉米 1000 4661.46

1.2 豆类 2200 3355.43

1.2.1 大豆 1000 3038.35

1.2.2 绿豆 700 261.41

1.2.3 其他杂豆 500 55.67

1.3 薯类 甘薯 1100 3596.38

2 经济作物 8361 158822

2.1 油料 1202 3557

2.1.1 花生 1171 3520

2.2 蔬菜(含菜用瓜) 6115 129917

2.3 瓜果类 873 24798

2.3.1 西瓜 841 24798

2.4 其他农作物 47 135

3 茶叶 绿茶 185 184

4 园林水果 24991 441371

4.1 柑橘类水果 20773 406323

4.1.1 13348 307221

4.2 6 97

4.3 其他水果 4212 34951

4.3.1 681 3837

4.3.2 猕猴桃 2162 15850

4.3.3 葡萄 234 2846

5 人工林地

5.1 人工造林 752

5.2 油茶 7396 3803




各乡镇种植面积占比图













寻乌县2016-2020年农业产值变化图


表3-2 2020年寻乌县各乡镇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占比一览表


乡镇 农作物种植面积(公顷) 乡镇种植面积占比

长宁镇 313.4 0.54%

晨光镇 4389.99 7.50%

留车镇 5235.01 8.94%

南桥镇 5177.76 8.84%

吉潭镇 9447.26 16.14%

澄江镇 9067.28 15.49%

桂竹帽镇 3274.07 5.59%

文峰乡 4658.3 7.96%

三标乡 3521.97 6.02%

菖蒲乡 1972.91 3.37%

龙廷乡 1375.8 2.35%

丹溪乡 1870.1 3.19%

项山乡 2146.87 3.67%

水源乡 2282.73 3.90%

罗珊乡 3815.35 6.52%

合计 58549.5 100%


3.2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产品的不断投入,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也日益增加,虽然全县已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工程、设立禁养区、加大污染防治技术培训以及环境保护宣传等方式进行污染防控,但由于种植业大量的农业产品投入以及养殖生产不合理的粪污处理方式,加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防治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技术均不成熟等,全县农业面源环境污染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3.2.1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及污染面源分析

根据分析,寻乌县各类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为25180公顷,产量为119789.64吨,主要产品为谷类作物稻谷;其次是园林水果,种植面积为24991公顷,产量为441371吨,其中主要产品为脐橙,种植面积为13348公顷,产量为307221吨,是寻乌县主要农产品之一。且根据《中共寻乌县委办公室 寻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寻乌县农业种植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寻办发〔2021〕1号),寻乌县将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做强柑橘主导产业,做优百香果、蔬菜、油茶等重点特色产业,做精猕猴桃、茶叶、鹰嘴桃、红薯等区域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寻乌县农业资源环境具有原生态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全县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随着种植业的发展,由于农业投入品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以及生产方式不合理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准确把握全县种植业环境污染现状,通过资料调研以及对典型种植户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全县种植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如下:

(一)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施用量高于安全上限。基于对全县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可知,2016-2020年期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化肥、农药、地膜的投入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却依然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且通过分析可知,全县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399.69kg/h㎡,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250kg/h㎡这一安全上限值。此外,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方式,也严重影响到了土壤特性,根据2016年全县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以及现场采样调研数据分析,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77g/kg、土壤氮素平均含量为56.19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36.62mg/kg,按照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


农药的投入量在5年间呈下降趋势,由于大部分种植户为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对常见的病虫害识别能力较差,导致盲目用药、农药大剂量、一药多用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不仅会造成农产品农残超标,对农产品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其在降解过程中也会对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



(二)地膜的使用量在“十三五”期间相对比较平稳。由于农用地膜普遍较薄,在长期暴露于空气、阳光下,不断老化,易破碎,大部分的碎片都被翻耕在耕作层中,而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易被微生物和一些有机溶剂所降解和溶解,长期滞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土壤活性,易形成白色污染。


(三)种植户环保意识薄弱,农业环境监管缺失。通过实地调研可知,60%的种植户对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没有较清楚的认识,大多是根据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种植户不管农业和环境是否可持续,只保证当年的收益水平,从而导致化肥的过量投入。此外,由于种植业污染防治、环保监督等缺乏法规依据,加上农业部门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对各种植户提供到位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导致农业投入品投入量越来越大,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四)现有经济激励政策对清洁农业导向有偏差。现有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经济激励政策多由农业部门参与制定并实施,其政策目标的方向与水环境保护不完全一致,无法从根本上引导农户产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方式,政策执行的直接效果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现有的农业环保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农户的意愿以及政策可能对农户的利益带来的影响,并未对可能造成农户收入减少或劳力增加的活动进行补偿,对农户环境友好的生产行为形成正向激励的政策尚显不足。总言之,我国目前对化肥产业的支持政策以及在生产环节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新农业补贴政策对清洁农业生产的导向性不强,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2.2畜禽养殖业发展基本情况及污染面源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17-2019年全县生猪出栏量、年末生猪存栏量逐年降低,2020年开始增长;2017-2018年禽类年出栏量、禽肉产量和禽蛋产量降低,2018-2020年产量逐渐回升。

表3-3 2017-2020年主要畜禽产量一览表


时间 全年生猪出

栏量(万头) 年末生猪存

栏量(万头) 猪肉

(万吨) 禽类出售量(万羽) 禽肉

(万吨) 禽蛋

(万吨)

2017 年 23.1 13.9578 1.9620 458.85 0.6069 1.4466

2018 年 19.827 10.4579 1.596 431.82 0.6303 0.9519

2019 年 10.5992 5.3188 0.8412 446.45 0.7143 0.9844

2020 年 13.5 7.32 1.97 460.67 0.76 0.9197

注:数据引自寻乌县 2017-2020 年统计年鉴。

  

全县近4年主要畜禽产量变化情况

(一)畜禽养殖业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局统计,寻乌县畜禽养殖种类主要包括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兼用型鸡、鸭、鹅、羊、兔等,2017-2020年生猪、家禽、牛、羊等畜禽出栏量、存栏量总体趋势是先降低后增长。2017-2020年寻乌县各畜种养殖量见表3-4寻乌县 2017-2020年畜牧业统计表。

表3-4 寻乌县2017-2020年畜牧业统计表


养殖品种 单位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生猪 出栏 万头 23.1 19.827 10.5992 13.52

存栏 万头 13.9578 10.4579 5.3188 7.32

肉牛 出栏 万头 1.689 1.1305 1.163 1.1

存栏 万头 4.4126 3.0309 3.093 3.42

出栏 万头 1.82 1.6634 1.6872 1.82

存栏 万头 1.6437 1.6734 1.7634 1.74

家禽出栏 百羽 45885 43182 44645 46067

其中:蛋鸡 百羽 9268 3379 3411 5615

肉鸡 百羽 6247 5489 5298 15572

兼用型鸡 百羽 19218 20843 22528 7308

百羽 5432 8595 8603 12602

百羽 5720 4878 4805 4969

家禽存栏 百羽 26423 21743 22604 27922

其中:蛋鸡 百羽 8292 7107 7708 12534

肉鸡 百羽 7142 5501 5561 5672

兼用型鸡 百羽 5068 2479 2636 2676

百羽 3150 4246 4214 4741

百羽 2771 2410 2485 2298

出笼 万只 32.9 30.2613 34.0397 5.6883

存笼 万只 5.0101 5.3198 5.7437 3.8153

注:数据引自寻乌县2017-2020年统计年鉴。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对具有不同畜禽种类的养殖场和养殖区,其规模可将鸡、牛、羊的养殖量换算成猪的养殖量,换算比例为30只蛋鸡折算成1头猪,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牛折算成5头猪,3只羊折算成1头猪。其中,针对兔子、鸭、鹅,《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未做说明,本规划按换算比例1:30 来进行污染现状统计,此外,45只兼用型鸡折算成一头猪。

根据以上折算标准,2020年寻乌县畜禽养殖结构生猪占绝大部分,占养殖总量的39.68%;肉牛其次,占养殖总量的16.14%;鸭占养殖总量比为12.33%;蛋鸡占养殖总量比为12.26%;肉鸡占养殖总量比为7.62%;鹅占养殖总量比为4.86%;兼用型鸡占养殖总量比为4.77%;羊占养殖总量比为1.78%;兔子占养殖总量比为0.56%。

表3-5 全县2017-2020年畜禽养殖量(折算猪养殖量),单位:万头



年份 生猪 肉牛 兔子 肉鸡 兼用型鸡 蛋鸡

合计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出栏量 占比 存栏量 占比

2017 年 23.10 51.29% 8.45 18.75% 0.61 1.35% 1.10 2.43% 1.04 2.31% 4.27 9.48% 1.81 4.02% 1.91 4.23% 2.76 6.14% 45.04

2018 年 19.83 50.27% 5.65 14.32% 0.55 1.40% 1.01 2.56% 0.91 2.32% 4.63 11.74% 2.87 7.26% 1.63 4.12% 2.37 6.01% 39.45

2019 年 10.6 34.17% 5.8 18.69% 0.56 1.82% 1.13 3.66% 0.88 2.85% 5.01 16.14% 2.87 9.24% 1.60 5.16% 2.57 8.28% 31.03

2020 年 13.52 39.68% 5.5 16.14% 0.61 1.78% 0.19 0.56% 2.60 7.62% 1.62 4.77% 4.20 12.33% 1.66 4.86% 4.18 12.26% 34.07



全县 2017-2020年畜禽养殖结构变化情况

(二)畜禽养殖污染存在问题分析

1.畜禽养殖规划性不强,部分养殖户选址不合理。早期发展起来的畜禽养殖场,没有考虑到畜禽养殖规划、动物防疫条件、污染治理等问题,很多养殖场的新建、改建、扩建有自发随意性,因此造成污染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国家有明确规定,2020年底寻乌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环评制度全面执行,规模养殖场选址符合寻乌县畜禽养殖产业发展布局、符合区域环境功能、禁养区划定等要求,但非规模化养殖户未做规定,从实际情况看,众多的小型养殖户地点设置均无书面的审批手续,养殖户建址随意,大部分养殖户临河而建,产生的粪污经简单处理后直排,部分养殖户距居民集中区较近,使附近村民生活的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

2.畜禽污染防治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寻乌县养殖户占比大(占总养殖场户的89.74%)、分布广、养殖量比重大(占总量的58.93%),主要位于农村居住区周边或临河而建。且养殖户业主大多为农村个体户,环保意识较差、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较低,养殖场环保设施不完善,集粪池、贮存池、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不能与畜禽养殖量匹配,产生的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利用或直接就近堆放,粪污处理设施不能达到防雨、防渗、防溢“三防”要求,部分还不具备种养循环利用条件。

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服务和第三方治理运行维护体系较薄弱,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稳定,适合各地区自然及经济条件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不明确,清洁养殖和污染减排设施运行管理经验缺乏,难于正确指导养殖场因地制宜地开展污染防治工作,造成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盲目建设,建成的治理设施存在管理不善、运行不稳定等普遍现象,导致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投入难以发挥良好的减排作用。

3.治理设施普及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在粪污处理方面,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都采取干清粪工艺,并设有粪尿储存场所。但是,由于小规模养殖个体及养殖户较多,部分畜禽养殖户没有粪污处理设施,或有设施但不具备防渗、防溢、防雨淋功能,且未进行土地综合利用消纳,或用于土地消纳但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局部区域地下水及土壤出现污染问题;大部分养殖场(户)沼气未被利用直接释放;在恶臭气体处理方面,部分养殖企业粪污、恶臭处理措施落实不完善,气味扰民的问题时有发生。

4.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营机制尚未建立。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主要路径是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即将全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猪-沼-果(林、菜)”农业综合利用体系,把有机肥施用到耕地、果园、林地中,既能解决畜禽粪污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又能减少寻乌县种植业对化肥使用量。同时配套畜禽粪污收集、储存、转运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工程建设是畜禽粪污由养殖场户到田间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手段。

然而,目前寻乌县无任何粪污收集、储运、转运等社会服务组织机构,无田间地头配套槽罐车和储粪(液)池,尚未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治理市场化收贮运还田模式运营机制,使得畜禽粪污得不到充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5.畜禽养殖污染监管难度大。目前,寻乌县尚未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平台,畜禽养殖场户信息管理水平不足,不能及时更新完善粪污污染防治设施以及粪污综合利用台账;规模化以下养殖户未进行相关的环保手续,且在相关监管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所依据的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只针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对养殖户执法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管理上存在缺失;监管部门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仪器设备不足,导致养殖业环境监管水平不足,使得畜禽养殖污染监督执法的难度加大。

3.2.3全县水产养殖生产及污染防治现状分析

(一)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寻乌县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350公顷。“十三五”期间,寻乌县水产养殖总体呈增长趋势,虽然受淡水养殖产量下降影响,2020年全县水产产值达到7200万元,同比增长1%,总体趋势增长。水产养殖对农业面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淡水养殖,全县淡水养殖主要以池塘精养和水库、河道水域人放天养为主,养殖品种以青鱼、草鲢鱼、鳙鱼、鲢鱼四大家鱼为主,占产量的90%。此外,特色养殖品种有甲鱼、鲶鱼、龙虾等。

(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现状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使用的环境资源就是水资源,养殖水域的水质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和底泥环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残饵和某些化学药物的累积;放养密度不合理,排泄物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养殖废水未经净化直接外排,使水体氮、磷等元素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或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等。

为准确把握全县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通过资料调研以及对规模养殖户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全县水产养殖的养殖情况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全县淡水养殖的主要模式分为池塘精养和水库、河道水域人放天养两种,其中统计在册的池塘精养型有1029口;目前全县池塘水质良好。因此,从总体来看,全县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不明显,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较低,对水产养殖污染主要以预防为主。

3.3全县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广泛性等特点,其涉及多个污染因素,且在特定区域内各污染因素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自然因素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较大,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因素的排放量,但其并不是不能识别。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利用3S技术等对农业面源的各贡献因素进行评价和监测,对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化、数字化、模型化,因此本规划中采用此方法对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探究全县农业环境现状以及各乡镇农业污染的主导因素,具体评价流程如图所示: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流程图

3.3.1农业面源污染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指标选择

通过咨询专家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独立性、变异性和操作性原则,本规划中确定以下因素作为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指标:

1.种植业污染(B1)

①农用化肥年施用水平(C1):全年单位面积耕地上化肥的施用量(折纯量),其计算公式为:化肥年施用量/耕地面积,t/h㎡。假设各地区化肥利用率一定,则化肥年施用水平越高,污染越严重。

②秸秆密度(C2):单位播种面积上秸秆产生量,其计算公式为秸秆产量/作物种植面积,t/h㎡。

③农药年施用水平(C3):全年单位面积耕地上农药的施用量(折纯量),其计算公式为:农药年施用量/耕地面积,t/h㎡。假设各地区农药利用率一定,则农药年施用水平越高,污染越严重。

④农田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4):计算公式为农田产值/农业总产值*100%。该值越大,说明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大,其带来的污染越严重。

⑤复种指数(C5):计算公式为年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复种指数越大,则人类对土地的干扰强度越大,潜在的污染风险越大。

⑥地膜施用密度(C6):单位播种面积上地膜施用量,其计算公式为农膜施用量/作物种植面积,t/h㎡。

2.畜禽养殖污染(B2)

①畜禽粪便排放密度(C7):单位面积上畜禽粪便排放量,计算公式为畜禽粪便排放量/国土面积,t/h㎡。单位面积排放量越大,由畜禽粪便排放产生的面源污染负荷越大。

②畜禽尿污排放密度(C8):单位面积上畜禽尿污排放量,其计算公式为畜禽尿污排放量/国土面积,t/h㎡。单位面积越大,由畜禽尿污排放产生的面源污染负荷越大。

③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9):计算公式为畜牧业产值/农业总产值*100%。该值越大,说明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大,其带来的污染越严重。

3.水产养殖污染(B3)

①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C10):间接衡量单位面积的饵料投放量,t/h㎡。单位面积产量越大,其投放的饵料就越多,对水体的污染越严重,水产养殖中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影响的主要为淡水养殖,故本规划中水产养殖主要考虑淡水养殖。

②水产养殖占农业产值比例(C11):计算公式为渔业产值/农业总产值*100%。该值越大,说明渔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大,其带来的污染越严重。

4.农村生活污染(B4)

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密度(C12):计算公式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国土面积,t/a(吨/年),排放密度越大,由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产生的面源污染越严重。

②生活垃圾排放密度(C13):计算公式为农村生活垃圾年排放量/国土面积,t/a(吨/年),排放密度越大,由农村生活垃圾排放产生的面源污染越严重。

③农业人口比例(C14):计算公式为农业人口数量/总人口*100%,农业人口比例越高,由农村生活所产生的面源污染就相对较大。

(二)指标权重的确立

通过实地分析全县各农业指标特性,结合各层次指标专家打分结果,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如表3-6至3-10所示:

表3-6准则层权重

A B1 B2 B3 B4 权重 指标

B1 1 2 4 3 0.470 种植业污染(B1)

B2 1/2 1 2 3 0.279 畜禽养殖污染(B2)

B3 1/4 1/2 1 1/2 0.106 水产养殖污染(B3)

B4 1/3 1/3 2 1 0.145 农村生活污染(B4)

λmax=4.113  CI=0.037  RI=0.8931  CR=0.042<0.1

表3-7种植业污染(B1)权重

B1 C1 C2 C3 C4 C5 C6 权重 指标

C1 1 3 2 4 2 3 0.330 农用化肥年施用水(C1)

C2 1/3 1 1/3 2 1/2 1 0.100 秸秆密度(C2)

C3 1/2 3 1 2 1 3 0.208 农药施用水平(C3)

C4 1/4 1/2 1/2 1 1/3 1/2 0.067 农田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4)

C5 1/2 2 1 3 1 2 0.194 复种指数(C5)

C6 1/3 1 1/3 2 1/2 1 0.100 地膜施用密度(C6)

Rmax=6.128  CI=0.026  RI=1.2494  CR=0.020<0.1

表3-8畜禽养殖污染(B2)权重

B2 C6 C7 C8 权重 指标

C6 1 2 3 0.528 畜禽粪便排放密度(C7)

C7 1/2 1 3 0.333 畜禽污水排放密度(C8)

C8 1/3 1/3 1 0.139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9)

λmax=3.047  CI=0.023  RI=0.5149   CR=0.045‹0.1

表3-9水产养殖污染(B3)权重

B3 C9 C10 权重 指标

C9 1 2 0.667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C10)

C10 1/2 1 0.333 水产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11)

表3-10农村生活污染(B4)权重

B4 C11 C12 C13 权重 指标

C11 1 3 3 0.594 生活垃圾排放密度(C12)

C12 1/3 1 2 0.249 生活污水排放密度(C13)

C13 1/3 1/2 1 0.157 农业人口比例(C14)

λmax=3.047  CI=0.023  RI=0.5149   CR=0.045<0.1

以全县农业面源分析体系为目标层,准则层即包括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指标层则包括14个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及其权重如表3-11所示:

表3-11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目标层A 准则层B 权重 指标层C 权重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分析体系 种植业污染B1 0.470 农用化肥年施用水平C1 0.330

秸秆密度C2 0.100

农药年施用水平C3 0.208

农田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4 0.067

复种指数C5 0.194

地膜施用密度C6 0.100

畜禽养殖污染B2 0.279 畜禽粪便排放密度C7 0.528

畜禽尿污排放密度C8 0.333

畜牧业产值占农田产值比例C9 0.139

水产养殖B3 0.106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C10 0.667

水产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C11 0.333

农村生活B4 0.145 生活垃圾排放密度C12 0.594

生活污水排放密度C13 0.249

农业人口比例C14 0.157

3.3.2全县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结果分析

(一)分级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通过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分析模型,将系统分析归结为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或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为了进一步对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做出总体分析,以综合评价指数为:


式中:E为综合分析指数,用以反映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等级水平,n为选取的准则层的数量;m为某准则层选取的具体指标数;为第i个准则层的权重;为某准则层选取的第j个指标在该准则层所占的权重;为第i个准则层中选取的第j个指标的定量化标准值。E指数值越大,污染越严重。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及表3-10中各指标对应的标准化取值,计算得全县农业面源污染评价体系中指标层各指标指数和准则层各指标指数。

(二)评价准则

参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分值分段法,按照评价分值高低将全县农业面源环境在0-1分之间分为5个评价等级:0-0.3分为好,0.3-0.5分为较好,0.5-0.7分为一般,0.7-0.9分为较差,0.9-1分为很差。分值越低,表明农业面源环境质量越好,分数越高,表明农业面源污染越严重。

(三)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评价结果可知,全县农业面源环境综合评价平均分值为0.439分,总体情况较好。



第四章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区划及产业

发展规划分析

4.1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分区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点多、面广、分散、治理难度大等特点,要达到预防和治理的双重效果,实现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必须根据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点进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控制。本规划根据寻乌县农业面源评价结果对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区划进行两级分区:一级分区以农业面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分级管理;二级分区是以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为依据,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分类控制。

4.1.1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级分区

根据寻乌县农业面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以及现场调研情况可知,全县15乡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可分为3个一级区,分别为高度风险区:即农业面源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需加大污染防控及治理的区域;中度风险区:为现状农业面源环境较好,但在现有污染治理水平下,随着产业发展农业面源环境将受到较大污染威胁的区域;轻度风险区:为现状农业生态环境优良,目前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

4.1.2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二级分区

为明确寻乌县15个乡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控制方向,必须要确定各乡镇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以及现状污染等级,根据全县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结果中各指标层、准则层的得分指数,以及现状调研结果,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二级分区同样可分为:高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轻度风险区三个区域,其中种植业污染控制分区的高度风险区为:吉潭镇、澄江镇、南桥镇;中度风险区:留车镇、晨光镇、文峰乡、菖蒲乡;轻度风险区:长宁镇、三标乡、水源乡、桂竹帽镇、罗珊乡、项山乡、丹溪乡、龙廷乡。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分区的高度风险区为:留车镇、晨光镇、澄江镇、南桥镇;中度风险区:吉潭镇、文峰乡、丹溪乡、龙廷乡、菖蒲乡、罗珊乡;轻度风险区:长宁镇、桂竹帽镇、三标乡、水源乡、项山乡。水产养殖业污染控制分区全县均属于轻度风险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分区的高度风险区为:长宁镇、吉潭镇、澄江镇、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文峰乡;中度风险区:桂竹帽镇、丹溪乡、龙廷乡、菖蒲乡;轻度风险区:三标乡、项山乡、水源乡、罗珊乡。

针对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分区中的高度风险区,其现状环境重在防控与治理,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水平等措施,改善现有农业生态环境;针对中度风险区,现状生态环境重在防控,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污染防治水平,确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针对轻度风险区,建议科学、合理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现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4.2寻乌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根据《寻乌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县将继续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速农业产业发展。立足农业产业基础好、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优势,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现代农业强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先后建设了东源果业基地、飞龙养鸡基地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建设高标准柑橘种植示范区。以打造“寻乌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寻乌蜜桔、赣南脐橙)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柑橘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乡一业”示范区。按照县、乡产业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形成品种结构合理、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一乡一业”产业示范格局。建设富硒农产品样板区。围绕建设江西南部富硒农业样板区的定位,采取“柑橘+硒”“蔬菜+硒”“百香果+硒”等模式,按照富硒标准化生态种植的标准,建设富硒种植示范基地3万亩。而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因此,在进行各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结合产业现状生态环境,有针对性的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确保产业与生态环境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4.2.1种植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一)产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产污量分析

根据《寻乌县农业发展规划》(2020-2025),至2025年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决落实上级关于粮食生产的部署和要求,在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稳定全年粮食生产面积20.146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3.96万亩)的同时,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我县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四个聚焦”,不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目前,全县柑橘面积达26万亩,百香果、猕猴桃、鹰嘴桃、蔬菜、红薯等新兴特色产业面积达13.8万亩,“一县一支柱、一乡一特色”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将显著增大,因此,加强对种植业污染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二)区域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类型分析

根据《寻乌县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十四五”期间,全县粮食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菖蒲乡,以水稻双季种植和番薯、甜玉米种植为主;瓜菜主产区分布在文峰乡、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主要种植苦瓜、西瓜、哈密瓜、芥菜、豇豆、尖椒等瓜菜;水果主要分布在澄江镇、吉潭镇、文峰乡等乡镇,主要种植脐橙、蜜桔、猕猴桃、百香果。

通过对全县种植业污染控制分区和农业面源污染评价体系中指标层得分情况分析可知,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菖蒲乡、澄江镇、吉潭镇、文峰乡七个乡镇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较高,化肥污染风险大,而根据《寻乌县农业发展规划(2021)》,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菖蒲乡均为规划期间的水稻、瓜菜主产区,而以设施化生产为主的瓜菜种植化肥施用量均较大,澄江镇、吉潭镇、文峰乡为水果主产区,因此,在规划期间需重点开展化肥、化肥污染防治;文峰乡、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目前地膜施用量较大,且规划期间,以上四个乡镇均为瓜菜主产区,在规划期间需重点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南桥镇、留车镇、晨光镇、菖蒲乡均为规划期间粮食产业的主产区,水稻、番薯、玉米等都是秸秆产生量较大的作物,因此规划期间需重点开展秸秆污染防治。

全县各乡镇产业发展布局以及重点污染防治方向如表4-1所示:

表4-1 全县种植产业发展类型及重点污染防治方向

乡镇 产业发展类型 现状高风险污染类型 重点防治方向

长宁镇 瓜菜、休闲农业 化肥、地膜 化肥、地膜

吉潭镇 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澄江镇 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南桥镇 粮食、瓜菜、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留车镇 粮食、瓜菜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晨光镇 粮食、瓜菜、水果、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桂竹帽镇 粮食、瓜菜、水果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文峰乡 粮食、瓜菜、水果、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地膜 化肥、农药、地膜

三标乡 粮食、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 秸秆、农药

水源乡 水果、瓜菜 化肥、农药、地膜 秸秆、化肥

罗珊乡 粮食、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项山乡 粮食、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丹溪乡 粮食、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龙廷乡 粮食、油茶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菖蒲乡 粮食、瓜菜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4.2.2畜禽养殖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一)产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产污量分析

根据《寻乌县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2025)以及《寻乌县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2025),规划到2025年,全县畜禽饲养量、出栏量、总肉产量、总产值实现持续增长。猪、牛、羊、禽的年饲养量分别达到45万头、6.68万头、6.7万只、255万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1.9%、1.6%、5%,猪、牛、羊、禽的出栏量分别达到26.4万头、1.18万头、3.48万只、168万只。根据畜禽养殖业主要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以及目前全县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至2020年,在现状粪污处理水平下全县各类畜禽污染物排放量如表4-2所示:

表4-2 2020年寻乌县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种类 COD 总氮 总磷 氨氮

排放量(t/a) 6367.20 403.27 101.09 76.05

(二)区域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方向分析

根据《寻乌县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2025)以及《寻乌县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0-2025),在规划期间,寻乌县畜牧业基本形成了以文峰、南桥、留车、菖蒲、晨光、罗珊等六个乡(镇)为生猪生产基地,基地年出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80%;以复兴蛋鸡场、华丰蛋鸡场为龙头引领带动,以文峰乡为重点,辐射周边乡(镇)发展蛋鸡产业;以留车镇飞龙村肉鸡养殖基地带动留车、晨光、菖蒲、龙廷、南桥等乡镇(镇)发展肉禽产业。以桂竹帽、罗珊、项山、龙廷、吉潭、丹溪等乡镇发展草食畜产业。截止2020年底,全县生猪存栏7.32万头,出栏13.5万头;牛存栏3.42万头,出栏1.09万头;羊存栏1.73万只,出栏1.82万只;家禽存栏279.21万羽,出栏460.67万羽。全年肉产量1.97万吨,禽蛋产量1万吨。根据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分区和农业面源污染评价体系中指标层得分情况分析可知,文峰、南桥、留车、菖蒲、晨光、罗珊均为畜禽粪便排放密度、尿污排放密度较高的区域,因此,在规划期间需作为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加大粪污防治力度。

4.2.3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寻乌县淡水养殖较少,以池塘、水库、河道水域人放天养为主,因此相关部门并未制定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水产养殖应在现状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污染治理强度,并严格规范新建养殖场的准入制度。且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需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



第五章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分类防治方案

5.1种植业污染防治方案

5.1.1防治目标

根据《寻乌县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寻乌县“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1-2025年)》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明确不同规划时期的规划目标。重点通过建立果业面源污染防控综合示范区,落实“两减一治一回收”(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治理水污染、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措施,减少果业投入品和排污总量,探索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全县范围内解决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有效治理模式。

(一)中期目标(2021-2025年)

(1)化肥减量增效。按照“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的要求,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投入,提升施肥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一是通过“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水肥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和农田污染)等主导措施加快耕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土壤改良新技术的推广;二是以中低产田整治、改土培肥、科学施肥、水利配套为核心,以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为目标,做好“测、配、产、供、施”全程农化技术服务,因地制宜进行施肥、控制化肥用量,至2023年,通过引导果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增施有机肥、落实水肥一体化措施,实现果树精准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6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率达90%。尽力做到以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肥施用比例达4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2%。

(2)农药减量增效。因地制宜制定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方案,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科学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积极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安全科学用药等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相关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落实好各项技术措施。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提倡和普及施用生物农药。用3年的时间加大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通过加强果树病虫害监测预警,引导果农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利用率提高20%以上,完成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6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

(3)秸秆资源化利用。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就近堆肥处理,用3年时间力求做到每50-100亩设置2个堆肥点,作物秸秆污染综合利用率达60%。

(4)农业废弃物治理。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探索建立肥料、农药、农膜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推广使用厚度0.01毫米及以上的地膜。向农民展示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新技术,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每年度农田废弃物清理工作集中在农作物播种前和收获后分两个阶段进行。各乡镇、村委会设立农田废弃物临时机动回收网点1个。建立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市场化运作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扶持政策,0.01毫米及以上的地膜使用率达到50%以上,回收利用率90%,农田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种植业污染防治规划中期目标值如表5-1所示:

表5-1 寻乌县种植业污染防治规划中期目标

序号 污染类型 目标名称 目标值(%)

1 化肥污染 测土配方施肥率 90

化肥减施率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0.2

有机肥施用比例 45

2 农药污染 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 48

化学农药减施率 2

3 作物秸秆污染 综合利用率 91

4 农业废弃物污染 废旧农膜回收率 87

厚度0.01毫米及以上的地膜使用率 48

废旧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治理率 82


(二)远期目标(2023-2025年)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如下措施进行提升、巩固种植业污染防治成果。

(1)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开展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促使寻乌农业有序、有效地向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大幅向前发展。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遵循经济“3R”理念,以改善要素使用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节约型、立体型、循环型农业,以秸秆、农膜等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大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能力,提升耕地质量。

远期种植业污染防治目标值如表5-2所示:

表5-2 寻乌县种植业污染防治规划远期目标

序号 污染类型 目标名称 目标值(%)

1 化肥污染 测土配方施肥率 92

化肥减施率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0.2

有机肥施用比例 55

2 农药污染 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 50

化学农药减施率 3

3 作物秸秆污染 综合利用率 92

4 农业废弃物污染 废旧农膜回收率 88

厚度0.01毫米及以上的地膜使用率 50

废旧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治理率 85

5.1.2防治措施

(一)重点防治区域

为了综合评价各乡镇的种植业污染情况,考虑到各地区间的可比性、数据的易量化性,本报告选区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秸秆密度和地膜施用密度4个参数,对各乡镇的种植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种植业不同类型面源污染,全县重点防治区域如表5-3所示:

表5-3 寻乌县种植业不同类型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污染类型

乡镇 化肥污染 农药污染 作物秸秆污染 废旧地膜污染

长宁镇

吉潭镇

澄江镇

南桥镇

留车镇

晨光镇

桂竹帽镇

文峰乡

三标乡

水源乡

罗珊乡

项山乡

丹溪乡

龙廷乡

菖蒲乡

(二)防治措施

(1)总体污染防治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可以从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两方面加以考虑。源头控制即是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采取一系列的耕作技术、养分管理技术及农药管理技术等,从源头减少农业生产活动污染物排放量。末端治理,即采取有效措施,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物,减少径流污染物入河量。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全县实际情况,从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三方面提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通过落实源头减量工程(包括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径流控制工程(建设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蓄水池等工程,达到导流、泄流和收集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末端强化工程(实施生态沟渠、氧化塘、人工湿地和水污染治理,减少果园排水对收纳水体和环境的影响),达到综合治理柑橘果园面源污染的效果。

(2)农艺措施

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一方面在保证果业复种指数不减的前提下,减少肥料产出率低、经济效益低的纯粮油型种植模式,并调整粮油果蔬种植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粮经结合型种植模式,重视优化各种传统粮经模式的品种结构,开展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挖掘增产增效潜力,使之成为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积极推广高产高效生态耕作技术:一是结合种植结构调整推广水旱轮作,以提高养分的投入产出效益,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同时提高肥料的有效性,减少N、P的流失,减少蔬菜生产连作和专用蔬菜基地,增加轮作和季节性基地。二是开展果园间作套种等立体种植,如果园套种、高秆矮秆作物间作等,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光能,又能节约化肥投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②化肥污染防治

化肥的过量施用是种植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本规划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全县种植业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化肥污染防治措施:

a.测土配方

在全县15个乡镇,充分利用广播、横幅、明白纸等媒介,宣传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水稻示范配方为N-P2O5-K2O=13-5-7,瓜菜示范配方为N-P2O5-K2O=15-10-20,引导农民改进施肥方式,在果业产业较大的澄江镇、吉潭镇、南桥镇等化肥污染风险较高乡镇,举办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

b.化肥减量增效

一是推广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有机肥、配方肥及生物肥施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肥地力,减少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的现象。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果农安装果园水肥一体化设施,实行水肥耦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园地肥料利用率,降低因肥料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重点改良东南部地区土壤,实施耕地土壤培肥和保育,建设秸秆和农家肥积造设施,包括堆沤池和堆放场,配套小型积肥、运肥等辅助设备,大力提高有机肥料的投入水平和质量;二是在酸性的田块适量施用石灰等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实现减肥增效,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③农药污染防治

a.加强病虫害预报工作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预报工作,做好精准测报。根据发布的病虫情报,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精准测报,实现精准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b.规范施药

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进行施药,严禁在蔬菜、果树上施用国家已公布的剧毒、高浓度、高残留的农药。适时施药,根据农药的特性选择正确的施药方法,如采用涂茎、滴心等,选择低容量施药器械,采用小孔径喷雾技术,减少对农药的浪费,在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推广新技术

一是选用新型高效药械。人工喷洒农药效率低,不能实现大面积的统防统治。选用具有雾化效果好、作业效率较高特点的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低容量电动喷雾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等药械,适宜大面积作业还能节省农药用量和用水量。

二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解放农民的双手,还可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粮食生产方面如翻耕灭蛹技术(主治螟虫)、生态调控技术(天敌控害)、稻鸭共育控虫技术(主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杂草)、性诱技术(二化螟)、赤眼蜂防控技术(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蔬菜、水果种植方面,提倡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技术(主治害虫)、食诱技术(实蝇)、引导果农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果树生长、天敌保护的环境条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预防控制病虫害发生,重点对采用灯光诱杀防控技术的果园进行补贴。严格按照防治指标使用农药和选择防治适期施药。

④农作物秸秆污染防治

针对农作物秸秆随意丢弃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就近堆肥处理,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并依托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以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基质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以增值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有序收集,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⑤农田、果园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a.建立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按照“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市场主体回收”的要求,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探索建立肥料、农药、农膜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2021年以吉潭镇、项山乡、水源乡、澄江镇、文峰乡等5个乡(镇)为试点区域,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肥料包装废弃物和废弃农膜、防虫网等进行回收并作无害化处理。

一要抓好农田废弃物临时机动回收站(点)建设。各乡镇、村委会要按照辐射面广、方便收购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3户以上本村委会家庭劳动力充足、有运输(农用车等)工具的农户,在农田废弃物较为集中的村统一规划设立农田废弃物临时机动回收点1处,负责收购废旧农膜、农药瓶、袋及塑料包装等。同时,要加强收购网点管理,保证回收网点正常开展工作。

二要抓好收购企业建设。经过考察论证,初步确定全县农田废弃物定点收购企业,引进成熟残膜捡收机,提高捡膜效率。

三要县政府帮助企业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收购站建设,切实提高回收能力,确保回收量占全县农田废弃物年生产量91%以上。

b.宣传农田废弃物回收

各乡镇、村要广泛开展“建设绿色家园、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农民群众参与捡拾农田废弃物活动,各乡镇、村开展捡拾农田废弃物活动,树立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在全县形成清除污染、从我做起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努力培养农民群众不乱丢农田废弃物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农田废弃物回收的自觉性。

c.推广农膜科学使用技术

目前全县使用的农用地膜基本上都是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易造成土壤物理污染。因此,通过规划实施,禁止在全县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以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逐步取代传统塑料薄膜;开展试点示范,树立防治废旧农膜污染的典型,向农民展示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新技术。

d.建立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激励机制

落实国家促进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税收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优惠,采取县政府支持、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扶持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各个环节。根据全县农田废弃物使用总量,县政府投入资金,用于农田废弃物回收购站(点)补贴。一方面扶持收购企业:一是制定《县级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设立县级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专项资金。农业、财政、环保等部门要加强衔接配合,协助企业做好县级财政项目申报工作,全力争取项目扶持,用足用好县政府扶持政策;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定点农田废弃物回收企业,经有关部门审定报批,可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在专项项目申报方面给予倾斜。另一方面扶持收购站(点):一是乡镇、村委会设立具有固定堆放场地、简易工棚的农田废弃物临时机动回收点1处,由县财政一次性补助每个回收站(点)启动资金;二是收购站点每回收1吨农田废弃物县财政给予补贴,回收结束后,县财政根据各乡镇任务完成情况,将补助资金下拨到乡镇,由乡镇及时足额兑付到各村委会临时机动收购站(点);三是各收购站(点)收购的农田废弃物由县级农田废弃物回收企业按每公斤回收价格统一收购。

(3)工程措施

种植业污染的防治,除了减少源头施用量之外,通过建设中途拦截设施,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也是降低污染物流失的重要举措。综合考虑全县种植业面源污染情况,并结合《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试行)》中相关方法,本规划拟推荐以下技术作为全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程措施。

①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通常采用梯形断面、复式断面和植生型防渗砌砖块技术,系统主要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组成,其两侧沟壁一般采用蜂窝状水泥板(也可直接采用泥土沟壁),两侧沟壁具有一定坡度,沟体较深,沟体内相隔一定距离构建小坝,减缓水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使流水携带的颗粒物质和养分得以沉淀和去除。不同等高的生态沟渠之间通过节制闸连接,农田排水口与生态沟渠排水口距离应在50m以上,生态沟渠通常可以削减氮50%、磷40%以上。

②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能与农业废水进行不间断的水、养分交换,使悬浮物得到沉降,增加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间,从而达到自然净化、去除污染物的效果。人工湿地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能提供额外的环境效益,如:使下游水质好转,为鱼类、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控制水土流失。研究发现,人工湿地系统能截留来自农田的P、N污染负荷20-60%,氨氮平均去除率达55-74%。建设人工湿地,能实现水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同时底泥可以还田,氮磷等物质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得以加强。

③植被过滤带

植被过滤带是在边坡的一种永久植生、呈现带状的农业措施。植被过滤带的功效在湿地附近、河岸以及缓坡特别显著。径流以薄膜流的方式通过过滤带,可减缓对水体的直接冲击。过滤带可以将泥砂及其它污染物与径流分离,控制冲蚀,保护邻近水体,为各种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在过滤带中,植物以土生或者适合于本地生长的草本为主,设计的主要考虑是需要水流以片流的形式通过过滤带,速度需要很缓慢,以此增加接触时间,其坡度一般小于5%,长度应大于20m。如果地形坡度较大,则可以在其下游建造小型矮坝以减低流速。上游的径流入口通常设有水平水槽,水满时会溢流过水槽然后平均分布流过植被过滤带,如此可以避免形成渠道流而降低其处理效果。

(4)管理措施

治理种植业面源污染是一项任务重、时间长、难度大的专业性工作,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长效、有力的支持。

①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政府部门应把种植业污染带来的危害和原因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宣传报道,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并注重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时推广农业科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普查和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耕作的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②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以及新型产业

充分发挥果业优势产业以及新型产业的带头作用,带动全县集中治理种植污染和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③加强环境监管功能

政府部门主导建设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在不同生态农区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工具,定点监测土壤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作物生长及产量表现等,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经济系统变化的信息预报预测,引导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④转变资金补贴方式

全县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农业实行多种补贴,极大地促进了种植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农业补贴大多没有和环境保护挂钩,有的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要转变资金补贴方式,对种植业的补贴支持应与环境保护同步施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逐步推行绿色农业补贴,从政策上引导、避免种植业污染的加剧。

表5-4 寻乌县各乡镇种植业主要污染防治措施表

乡镇 种植业发展类型 现状高风险污染

类型 重点防治污染方向 推荐防治措施

农艺措施 工程措施 管理措施

长宁镇 瓜菜、休闲农业 化肥、地膜 化肥、地膜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农膜回收等 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以及新型产业,加强环境监管功能,转变资金补贴方式

吉潭镇 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农膜回收等

澄江镇 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秸秆资源化、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南桥镇 粮食、瓜菜、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农膜回收等

留车镇 粮食、瓜菜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晨光镇 粮食、瓜菜、水果、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农膜回收等

桂竹帽镇 粮食、瓜菜、水果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文峰乡 粮食、瓜菜、水果、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地膜 化肥、农药、地膜 种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资源化、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以及新型产业,加强环境监管功能,转变资金补贴方式。

三标乡 粮食、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秸秆资源化、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水源乡 水果、瓜菜 化肥、农药、地膜 化肥、农药、地膜 秸秆资源化、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罗珊乡 粮食、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种植结构调整、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项山乡 粮食、水果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种植结构调整、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丹溪乡 粮食、休闲农业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种植结构调整、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龙廷乡 粮食、油茶 化肥、农药 化肥、农药 种植结构调整、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菖蒲乡 粮食、瓜菜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化肥、农药、地膜、秸秆 种植结构调整、机械深施、增施有机肥、规范施用农药、生物—物理防治虫害等


5.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方案

5.2.1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县畜禽养殖布局不断优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发挥能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县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畜禽养殖布局不断优化。按照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和寻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加强禁养区管理,科学引导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建立起空间布局合理、种养结合紧密、粪污高效利用、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污染排放有效控制的畜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格局。

——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发挥效能。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推动病死畜禽集中处置。推动病死畜禽集中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规模养殖场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100%。

——污染防治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新、改、扩建项目环保相关手续执行率达到100%,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编制与台账建立率100%,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自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5.2.2防治措施

(一)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明确重点治理区域

优化养殖规模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推动全县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逐步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根据全县畜禽养殖场户空间分布、土地承载能力测算、种养结合情况,确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为留车镇、南桥镇、文峰乡等地,重点治理区域推荐发展规模化高效养殖,建设一批立体化高楼养殖,配套漏缝地板、自动清粪设备、雨污分离设施、养殖场废气收集系统、自动送料系统、粪便发酵塔等先进养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能力,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二)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严格落实分区分类管理

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多点布局、多元发展”方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引导畜禽养殖业向资源、环境容量大、土地承载力和养殖基础能力较强的留车镇、罗珊乡、吉潭镇等地区发展。着力引导畜禽养殖生产逐步向养殖优势明显的乡镇发展,新建养殖场将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建设,能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畜产品产出率。认真落实《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和《寻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中有关畜禽养殖布局管理要求,优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布局,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河流水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对不在禁养区范围内、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应依法依规实施环评审批。巩固畜禽养殖禁养区成果、加强限养区管理,提升适养区污染治理能力。

(三)加强污染设施建设,提升畜禽粪污治理能力

对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符合区域环境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要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要落实“三同时”制度,落实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措施,加强建设项目工程监理,严格项目验收,确保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效果。

现有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按照“一场一策一方案”要求制定方案,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实现畜禽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重点对全县限养区、可养区范围内养殖场实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即“一控两分三改三池一基本(12331)”建设。

对于新建养殖场户,应根据粪污消纳用地情况,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场区位置,推动养殖产能向农作物主产区等粪肥消纳量大的区域调整转移,逐步引导优化种养业布局。鼓励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示范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促进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

(四)探索利用途径,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积极探索拓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途径,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建立健全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建立沼液就地消纳和县域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打通粪便还果(菜、茶)利用通道,促进畜禽粪污等有机肥资源得合理利用,大力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1)畜禽粪污还果(菜、茶)利用。督促畜禽养殖场户对接种植消纳地,配足储液池(罐),明确消纳数量与计划,使消纳地具体到各镇、村地块与种植类型,确保消纳落地,实现生态消纳。尝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壮大一批有一定运营基础的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有机肥使用全过程服务、托管式服务、专业化服务,加快有机肥应用;参照果菜茶有机肥代替化肥行动,利用澄江镇、吉潭镇、水源乡、罗珊乡、文峰乡等北部乡镇柑橘产业和南桥镇、留车镇、菖蒲乡、晨光镇等南部乡镇有机绿色蔬菜产业优势,建立果(菜、茶)沼畜资源化利用模式;到2025年,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实施寻乌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省级中央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个。

(2)畜禽粪污制有机肥。依托文峰乡、留车镇规模蛋鸡、生猪养殖场,大力扶持寻乌兴祥丰肥料厂、文峰乡华丰有机肥厂、复兴有机肥厂、寻乌县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寻乌县佳贞农业有限公司,将现有有机肥厂发展成集有机肥生产、配送、施用和有机食品电商等全程服务模式第三方粪肥服务机构,将有机肥销售到外地,增加有机肥的用量。到2025年,实现全县每年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超2万吨。

(3)畜禽粪污专业化利用。立足农村能源革命的总体要求,推动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能源化、规模化、专业化沼气工程建设,促进农村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支持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化企业生产沼气、生物天然气,促进畜禽粪污能源化,更多用于农村生活用能。优化沼气工程设施、技术和工艺,引导大规模养殖场在生产、生活用能中加大沼气或沼气发电利用比例。实施农村沼气工程项目,重点支持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实现柑橘、蔬菜、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有机结合的果(菜、茶)沼畜种养循环项目。

(五)推动病死畜禽处置,构建集中处理体系

根据寻乌县全县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处理场所的设计处理能力应高于日常病死畜禽处理量。2025年底前,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设立病死畜禽集中收集站、收集点,安排专人负责收集,配备专用运输车、运输袋、冷库、冰柜等设施设备,建成“布局合理、配置到位、管理规范”的病死畜禽收集体系。于2023年底前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病死畜禽无害化设施建设规划,确保2025年规模畜禽养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非规模畜禽养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到2025年,根据寻乌县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在留车镇(服务范围包括晨光镇、菖蒲乡、桂竹帽镇、龙廷乡、留车镇、丹溪乡、南桥镇)、吉潭镇(服务范围包括文峰乡、长宁镇、吉潭镇、项山乡、罗珊乡、澄江镇)建成2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暂存点,同时配套在文峰乡建成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

(六)建立健全台账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服务

逐步推进粪肥利用台账制度实施乡镇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关政策要求的宣传,让养殖场户知悉主体责任,树立粪肥台账记录的自觉性,提高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大型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推进粪肥利用台账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户填报,逐步完善粪肥利用台账。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编制与台账建立率达到100%,同时鼓励畜禽养殖户参照规模养殖场的模式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管理。

落实责任,做好台账记录,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台账管理内容和要求。规模养殖场应建立粪污资源化管理台账记录制度,落实台账记录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包括台账的记录、整理、维护和管理等,并对台账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负责,按照电子化储存和纸质储存两种形式同步管理,台账应至少保留5年以上。

(七)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提升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的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将设有污水排放口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列入日常监督性监测范围,要求规模养殖场安装废水自动监测设施、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等要求,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常规指标监测,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时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环评管理要求制定有效的污染风险防范措施,并定期的开展风险防范措施演练。

提升畜禽养殖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各乡镇应全面摸清畜禽养殖的结构、分布、规模、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运行、废弃物排放和利用等基本情况。完善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建设全县畜禽养殖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掌握各乡镇畜禽养殖污染源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环境管理相关制度执行等情况,为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5.3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方案

5.3.1合理统筹规划养殖区域布局

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评价结果,全县现状水产养殖环境较好,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全县水产养殖产业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相关政府部门对全县水产养殖的基本情况把握不清,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养殖较集中的桂竹帽、晨光等乡镇养殖现状已显现了较高的污染风险趋势。因此,一方面,科学的养殖规划是污染控制技术政策实施的前提,合理的养殖布局不仅可以降低养殖的环境风险,提高污染的处理效率,而且可以将大量分散小型水产养殖场集中,整合资源和能力,形成合力,集中治污。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结合农业机构战略调整,从水质、水量上摸清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水环境的基础承载力和实际自净能力,根据养殖水体对营养元素的负载能力,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并以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寻求最佳的养殖区域、养殖面积和发展目标,从总量上防控水产养殖污染。另一方面,需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全县现有养殖水域按照适宜区域、限养区域、禁止区域进行养殖区域划分,特别是要将重点污染企业、生活污水排污口和自来水取水口周边水域、重要的行洪通道等,以及不能稳定达到渔业用水标准的水域明确列为禁养区域,从根源上减少水产养殖污染事故和纠纷,提高水产品标准,确保食品安全。

5.3.2倡导健康生态养殖方式

网箱养殖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方式,但也存在影响河道流速,使水体富营养化,改变水体生物结构,破坏自然环境等危害,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会给养殖业尤其是渔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在县域范围内严禁网箱养殖,以发展科学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唯一出路。

科学养殖是以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为发展方向,加强养殖结构调整,推行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畜禽饲养业有机结合,水产养殖品种合理搭配的健康养殖模式。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发展桑基鱼塘、鱼塘—家禽—果树、林—牧—渔等复合生态模式,使鱼塘养殖废水和淤泥成为种植业的肥料,实现种养业系统之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并根据水产品种在饵料、栖息生态位上可交错的特点,发展多种立体生态混养模式,错开养殖空间、实现养殖系统内部的循环转化,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此外,积极引进和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也可有效减轻养殖环境压力,在资金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发展节水型、工厂化养殖,提高养殖层次,实现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养殖的转变。

5.3.3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可知,寻乌县淡水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针对目前大部分养殖场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现状,一方面,可加大池塘养殖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将同一池塘养殖体系分为多个功能不同的模块,实现水资源循环使用和营养物质多级利用,做好残饵的回收与处理工作,并采用吸泥、投石以及撒生石灰等方式来改良水底的环境质量,另外在养殖空闲区,要清理掉多余的淤泥,避免池底的富营养化现象,而清理出的淤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肥料还田利用。

在废水污染物处理方面,要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或者实现合理的循环利用,养殖场要配置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来说,污染物种类少、含量变化小、生化过程耗氧量低。养殖水处理的水质范围、标准要细致、狭窄得多,并且水处理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除了要满足排放的标准之外,很大程度上要根据需要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使用频繁换水的方法来改善水质,势必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若对这类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养殖用水的需求后回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的负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养殖成本。目前,养殖污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法(包括曝气发、沉淀法、过滤法、泡沫分离法、臭氧处理法、紫外线照射法等)、化学处理法(包括絮凝、中和、络合、氧化还原、消毒等)、生物处理法(包括生态沟渠净化法、氧化塘法、人工湿地处理法等),而生物处理方法是当前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热点,也是适合陵水水产养殖现状的处理方法,其通过利用生物的生长代谢来吸收、降解、转化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减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针对全县水产养殖较分散的现状,养殖场可根据自身养殖区域环境,充分利用自身及周边环境特点,构建生态沟渠、氧化塘或人工湿地系统,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回用目的。

图5-1 典型养殖尾水处理循环系统技术路线

5.3.4培植龙头推动水产基地建设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全县应创新经营体制。重点培植渔业龙头企业,有效推动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行优质苗种、商品养成、生产加工、销售网络的一体化。可以在经营上采用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经营、养户参与的模式,构建产业龙头,实现了产业化良性循环管理。通过实施种苗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及加工开发、拓展国内外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全县渔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

5.3.5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监管体系

(一)加强对全县水产养殖的管理力度

完善现有水产养殖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县里设置专门的淡水养殖管理部门,各乡镇配备水产养殖管理专员,准确把握全县各规模化淡水养殖场的基本情况,对其养殖行为、排污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管。并对新建养殖场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包括区域准入、行业准入和物种准入三个方面,从源头严防水产养殖污染。

(二)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机制

水产养殖管理部门需加强对养殖场养殖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针对由养殖场自身养殖行为造成的养殖区域污染或区域外环境污染问题,由养殖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是分户承包加入养殖场,则将污染防治责任纳入相关合同进行管理,技术人员责任依据其职责和聘用合同承担责任;而针对由监管部门或监管人员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导致养殖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则应该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予以追责。

(三)转变经营方式,加强宣传引导

加快推进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水产养殖业组织化程度,实施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与专业化。支持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渔业企业、渔业协会等发展壮大,扶持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在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开拓、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上的引领作用,加大养殖生态环境保护。

5.4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方案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集中在澄江镇、吉潭镇、长宁镇、文峰乡、南桥镇、留车镇等人口密度较大的乡镇,针对其的治理主要是通过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改善农村环境两方面进行,且应着重在村镇规划、农村连片整治等项目中开展污染防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得控制处理可采用户用沼气池技术、低能耗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系统、氧化塘、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等)、集中污水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氧化沟、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控制处理主要是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转运机制、采取适宜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监督与管理,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示范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第六章 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6.1种植业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

6.1.1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增施有机肥

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完成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肥料利用率等田间试验4个,农户施肥状况调查70户,向社会公开发布肥料配方,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1.46万亩次以上(包括园地),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在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上实现突破,打造0.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示范推广0.15万亩绿肥种植,补贴440吨缓释肥、商品有机肥。力争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覆盖率达到93%以上;加大有机肥施用力度,改善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到2025年水稻秸秆还田利用面积达7万亩次左右。

6.1.2科学使用农药,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效果

在全县范围内禁止使用低效、高毒和高残留农药。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4期病虫害防治培训,传授病虫害识别和防控知识,引导农民采取防控措施。建设县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预警和应急防治中心1处,配置仪器设备。在澄江镇、吉潭镇、南桥镇、留车镇、文峰乡等作物种植业发达的乡镇,各建设作物病虫害监测点1处。在农药污染风险较大乡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并以亩为单位试点频振式电子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粘虫色板和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力争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施率达5%,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

6.1.3开展全县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

实施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每年度在农作物播种前和收获后两个阶段进行农田废弃物清理工作。在农膜污染风险较高的乡镇,每村组织3户以上家庭劳动力充足、有运输(农用车等)工具的农户,以村为单位设立农田废弃物临时机动回收点1处,负责收购废旧农膜、农药瓶、袋及塑料包装等。引进成熟残膜捡收机,确定全县农田废弃物定点收购企业和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在文峰、南桥等农膜使用量较大的乡镇进行综合示范点建设。确保到2023年,全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市场化运作体系,并建立以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为主的企业3家。

6.1.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处理设施建设

(一)坡耕地生物拦截带、径流集蓄与再利用设施建设

针对径流流失较大的坡耕地区域,可根据坡度大小,沿等高线方向种植抗旱、耐贫瘠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单一或复合植物条带,控制坡地地表径流,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缓坡耕地可以以种植单一种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条带为主,陡坡耕地以种植多年生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等复合植物条带为主,以此逐步形成生物梯田,实现保土保肥目的。

针对陡坡耕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严重的区域,可以以利用现有沟、渠、塘等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建设坡耕地径流集蓄与再利用工程,该工程以集水窖为核心,辅以导流渠(管)、引水渠、沉沙池、灌溉管带等相关配套设施,重点将氮、磷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每年前三场暴雨径流或暴雨初期径流引入、贮存于集水窖,并在次年春天自流灌溉农田。坡耕地径流集蓄与再利用工程能够有效收集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养分和水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平缓型农田氮磷净化设施建设

针对平缓型农田区域,加强对现有分布散乱、结构不甚合理、底泥淤积严重、水生植物缺失的沟渠进行整理和改造,在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以及靠近河流、水库、湖泊等的农田区域,增设农田排水沟或排水渠,并规范设计沟渠结构,合理清挖淤泥,加固边坡,合理设置水生植物群落,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格栅或透水坝,延长水流滞留时间,在保证排水安全的同时,提升沟渠的生态功能。

(三)区域面源污水生态净化工程建设

在不占用耕地资源的前提下,整理、利用流域废弃池塘及低涝洼地,清挖底泥,建造浅滩、沟壑、深水等多样性塘底结构,形成串联的人工湿地系统,岸边种植垂柳等湿生树种,边坡搭配黑麦草、狗牙根等,浅、中、深水区优化配置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同时,选择适宜地点建设泵站,设置警示标志及安全护栏设施。

至2023年,在全县完成农田系统沟渠改造工程以及平缓型农田氮磷净化设施建设;至2025年,完成坡耕地生物拦截带、径流集蓄与再利用设施建设,并根据《寻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要点(2020-2030)》在全县173个自然村推广建设人工湿地,使氮、磷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40%以上。

6.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为实现“十四五”期间寻乌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目标,通过开展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巩固全县推动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开展寻乌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提升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开展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工程,建立畜禽粪污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和畜禽粪污收集转运中心,形成成熟的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综合利用;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工程,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暂存点和集中处理厂,确保病死畜禽得到有效无害化处理;开展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掌握全县各乡镇畜禽养殖污染情况、环境管理相关制度执行等情况;开展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寻乌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能力。

6.2.1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

实施寻乌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采用发酵床等生态处理工艺处理处置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开展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做好地面设施防渗,配置翻抛机等自动化设备巩固全县推动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至2025年新建或改建漏缝地面12万平方米,发酵床3.6万平方米,购置翻抛机及相应的附属措施;按照“一控两分三改三池一基本(12331)”整改要求,对现有12家养殖户进行问题整改,做好防雨、防渗、防溢“三防措施”。

6.2.2寻乌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

结合绿色有机柑橘产业、蔬菜产业发展,促进种养结合循环体系,提升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实施寻乌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到2025年,建设省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个。

6.2.3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工程

积极引导、推行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务机制,畜禽粪污由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统一收集后生产有机肥等方式资源化利用,合理划定收集路线,确定收集频率。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明确、约束有力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机制,以就近、就地,集中进行有机肥或能源化利用为主导方向,大力提升寻乌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同时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到2025年,全县建设2家(分布于留车镇、吉潭镇)畜禽粪污收集中心,建立1家(澄江镇)粪污转运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建设收转运及田间配套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

6.2.4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工程

采取自行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全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大型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设施,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病死畜禽集中收集再处理。2025年底前,全县建成2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暂存点,建成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

6.2.5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

基于对全县的畜禽养殖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和评估,重点核查规模养殖场养殖位置、品种、规模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粪污处理、综合利用设施配套、运行等情况;对配套土地面积不足无法就地就近还果还林的规模养殖场委托第三方代为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及时准确记录有关信息;同时记录粪污(肥)和病死畜禽的出场数量、运输量、还田服务量或无害化处理量等信息,明确废弃物具体去向,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来源清楚、去向可查等基本情况。重点围绕畜禽养殖场户“一场一策”升级改造措施落实情况展开调查,基于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调查结果,探索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将调查结果GIS化,形成“一张图”管理。

6.2.6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为加强寻乌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能力,保障规划的实施,本规划期内,按照畜禽养殖污染特征和监测监察的实际需要,配备完善的畜禽养殖污染物监测监察设备,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控能力;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的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对采用达标排放或达标还田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到2025年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自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表6-1 寻乌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完成年限 牵头单位

1 处理能力 寻乌县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新建或改建漏缝地面12万平方米,发酵床3.6 万平方米,购置翻抛机及相应的附属措施。

2023.12.31 县农业农村局

2 12家养殖户问题整治,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或改建氧化塘、化粪池、储粪池、堆粪池、沼气池

2023.12.31 县农业农村局、赣州市寻乌生态

环境局

3 寻乌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 建设省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个 2025.12.31 县农业农村局

4 收运处置能力建设 推动建立粪污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构成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2家畜禽粪污收集中心,1个粪污转运

第三方服务机构,全县形成成熟的畜牧业环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2024.12.31 县农业农村局

5 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工程 全县建成2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暂存点,

建成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基础场。

2025.12.31 县农业农村局

6 监管能力提升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将调查结果 GIS 化,形成“一张图”管理

2025.12.31 县农业农村局、

赣州市寻乌生态环境局



7

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赣州市寻乌生态环境局配备完善的畜禽养殖污染物监测监察设备;寻乌县56家采用达标排放或达标还田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自行开展环境监测


2025.12.31

赣州市寻乌生态环境局


6.3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6.3.1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准入制度

按照划定全县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利用水文资料等研究结果确定各区域的养殖承载力,严格控制养殖区域的分布密度。合理布局规模水产养殖场,逐步关闭和搬迁禁养区内养殖项目,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证制度,禁止采用网箱养殖形式,控制饲料、渔药等的使用量,规范养殖生产行为,保证新建养殖场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6.3.2推进设施标准化、现代化更新改造

针对全县池塘养殖、主要养殖方式设施装备简陋、节水减排问题突出、产能较低等现状,大力促进粗放型、简易型水产养殖向现代养殖设施工程化方向转变,加大水产养殖设施机械装备投入,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推广规范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各类增氧机械、水质净化设备、水质监测与精准化调控装备,以及自动化投喂设备等。同时,全面推进中低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加强县级财政引导性补贴支持,改造的内容不仅包括清淤、疏通渠道,还要配套建设尾水收集存储和净化设施,完善承包责任制,建立养殖池塘维护和改造的长效机制。根据全县水产养殖现状以及实地调研成果,确定13家水产养殖场为全县设施改造、尾水处理的重点项目,并有针对性地选取条件较好的养殖场作为全县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示范点。

6.3.3加强日常监管,做好引导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全县水产养殖日常管理机制,加强水产品药残检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养殖用药行为;严格查处未达标排放养殖废水的行为,推广应用养殖废水处理和循环水养殖技术,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动水产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及生态化方向发展。

6.3.4实施“互联网+渔业”行动

在全县实施“互联网+渔业”行动,推广应用“可视、可测、可控”的渔业物联网、建立水产养殖业信息系统的网络管理平台,满足不同类型池塘养殖模式在管理上的多样化、多层化需要,及时调控水环境,提升水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对池塘养殖水环境的动态管理与综合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6.4农村生活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农村生活污染重点工程的建设主要参照《寻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要点(2020-2030)》开展。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7.1投资估算

7.1.1投资估算依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件《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三的通知》;

2.《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1686-2009);

3.专门机构发布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办法和费用标准,以及政府部门发布的物价指数;

4.项目建筑工程费按寻乌县现行建筑造价扩大指标进行估算;

5.设备购置费用按设备生产厂家报价估算。

7.1.2投资概算

本规划项目投资主要包括种植业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区域面源污水生态净化重点工程,合计总费用32800万元(表7-1)。



表7-1 寻乌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估算

序号 项目类别 2023投资 2025投资 总投资(万元) 企业自筹(万元) 财政补助(万元)

种植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 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工程 1000 800 1800 0 1800

2 农业废弃物田间处理利用工程 600 600 1200 0 1200

3 农业废弃物基质化工程 800 800 1600 0 1600

4 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加工 600 400 1000 0 1000

5 平缓型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1000 200 1200 0 1200

6 坡耕地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400 1000 1400 0 1400

合计 4400 3800 8200 0 8200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 禁限养区污染防治工程 1500 0 1500 0 1500

2 重点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 500 0 500 300 200

3 养殖专业户、散养户污染治理工程 200 400 600 360 240

4 有机肥集中生产中心 1000 0 1000 600 400

5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 800 0 800 0 800

合计 4000 400 4400 1260 3140

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 完成重点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800 0 800 480 320

2 产业布局调整 200 800 1000 0 1000

合计 1000 800 1800 480 1320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 区域面源污水生态净化重点工程 10000 13000 23000 0 23000

合计 10000 13000 23000 0 23000

总计 17000 15800 32800 1740 31060

注:其中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中禁限养区污染防治工程、有机肥集中生产中心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投资具体在《寻乌县“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中实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区域面源污水生态净化重点工程在《寻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要点(2020-2030)》中实行。

7.1.3资金筹措方案

本规划项目建设总投资32800万元,其中:县财政及相关部门整合补助资金3106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1740万元;重点治理养殖场以及有机肥场建设资金按照企业自筹60%、政府补贴40%。

7.2效益分析

7.2.1生态效益

本规划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利于加强对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指导和环境监管工作。通过规划实施将有效缓解农田氮磷流失、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作物秸秆焚烧、农田地膜残留等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促进农业污染物减排。通过化肥、农药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拦截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全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至2023年,可实现全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6%、6%、8%和8%以上;通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程以及区域面源污水生态净化重点工程的实施,至2025年,可实现全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8%、8%、10%和10%;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户粪污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全县国控、省控监测断面100%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有效促进农业产业与环境保护健康、持续发展。

7.2.2经济效益

通过规划实施一方面将有效降低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种植、养殖、水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全县农业经济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7.2.3社会效益

通过规划实施将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人畜饮水安全和灌溉水质清洁提供有力保障,为广大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娱乐休憩场所,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此外,通过环境治理,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因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社会争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八章 保障措施

8.1政策保障措施

8.1.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建立有效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部门合力。各乡镇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乡镇政府按照职责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协助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县发改、自然资源、财政、卫生、市场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并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8.1.2明确任务重点,细化落实措施

各乡镇要突出重点,明确治理任务及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督指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多部门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监管方式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日常监督和执法管理。加快各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依法切实履行工作属地管理职责,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生态创建、各类农业财政扶持资格、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申报、各类生态环保评估等挂钩。规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管,针对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比较分散的特点,探索农业污染的有效监管体系,对畜禽、水产养殖场排污行为、种植企业农产品投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不定期的对相关重点企业进行现场监测,规范企业农业生产行为,并建设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定期将农业环境、生产等相关信息在平台上予以发布,引导全县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8.1.3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激励机制

落实好国家、省、市环保和涉农财政资金,逐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分运用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资金整合,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金支持。重点保障治理技术研究、引进、试点等工作经费,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创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扶持,优先制定和实施针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有机肥生产使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以及环评收费、环境监测收费等优惠的扶持措施。鼓励发展畜禽粪便、沼液收集处理配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液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8.2技术保障措施

8.2.1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探索防治措施

由于本“规划”要求调整相关产业布局,必然涉及资源有效利用、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因此在规划实施中需因地制宜地具体研究当地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8.2.2结合地区条件,推进技术研发力度

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鼓励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药残留治理技术、秸秆、地膜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等的研究力度,提高农业污染治理水平。

8.2.3开展污染防治技术培训

农业生产主体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导致农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不仅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增大污染物生产量,也导致已建好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得不到保障,浪费了设施资源,更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广泛开展种植、畜禽、水产相关污染防治技术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各环保管理与技术人员从事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不仅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在农业生产中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控,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污染处理设施的操作水平,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快有效推进农业面源综合治理进程。

8.3社会保障措施

8.3.1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是保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寻乌县农业产业发达,且发展迅速,但在污染控制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政策上都显得滞后。所以,只有站在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高度,提高认识,积极采取妥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污染的产生与蔓延,才能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的。

8.3.2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通过各部门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规、政策、标准、规划、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负其责:政府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要合理规划各产业布局;污染防治办公室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和组织实施;各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年度和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和污染治理计划,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各级规划部门要根据全县发展总体要求,依法实施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规划选址;国土、住建、财政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协同环保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规划。

8.3.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了解掌握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来。此外,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重点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优势和防污治污取得好效果的企业进行典型宣传报道,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对造成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开曝光,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的污染防治氛围,推动全县农业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