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现行有效】寻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字解读】

访问量:

寻府办202242

寻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县属、驻县有关单位:

《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2022113日县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413

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寻乌县气象局

二〇二二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二、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应用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章  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三、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第五章  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二、积极应用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第六章  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二、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三、优化综合观测业务

四、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

第七章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二、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三、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第八章  提升气象高效治理能力

一、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二、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

三、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  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三、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二、加大财力保障

三、强化规划实施

附件:重点工程项目表

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以来,寻乌县气象事业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面实施《寻乌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气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气象的认可度明显提升,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寻乌气象事业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本规划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赣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部署,寻乌县气象局组织编制了《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寻乌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项目以及保障措施等,对未来五年寻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

基本建立了由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乡镇分管气象的领导、村级气象信息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创建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15组建了一支拥有209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立了县、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村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稳步提高。完成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优化,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逐步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质、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

(二)综合气象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智能网格预报检验及服务需求,遴选出国家级骨干站(国家地面天气站3省级骨干站4个、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站以及其他预报检验站点22个,3国家地面天气站升级改造为六要素以上站点,16个省级骨干站和部分预报检验站点改造为四要素以上站点,提高了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质量。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具规模,全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点达到31个,每一个乡镇最少都有一个以上站点建设有1个雷电监测站、1个酸雨监测站、1个农田小气候观测1自动土壤水分站基本形成了立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提高了对暴雨、台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三)气象预报预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完善了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分工合理的集约化、现代化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业务体系。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6%,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30分钟以上。短时临近预报业务逐步完善和加强。与“十二五”末相比,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了7%

(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在质量、效益、科技含量等方面明显提高。服务方式日益多元化通了寻乌气象微信公众号,推广了“江西气象”手机APP建立了“12379”手机短信发布“绿色通道”等;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化生活指数、春播春耕、高考、中考、节假日等便民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预报更加精细。专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和精细化不断提升。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等。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

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效益全面彰显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规范,完善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操作规范、弹药储运、空域申请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围绕森林防火、农业抗旱、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社会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六)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完成了视频会商系统升级,进一步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提升了重大灾害性天气和重要气象服务。气象自动观测业务质量、区域自动气象站传输及时率分别达到了99.90%98.50%以上,综合气象监测网建设不断完善,升级了闪电定位仪,升级了气象广域网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

加大气象部门人才引进,“十三五”期间,共招录大学本科毕业生4人,使队伍素质有了大幅提高。至“十三五”期末,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44.4%提升至72.7%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人员比例由11.1%提高至36.4%,晋升工程师1名。

(八)气象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贯彻实施相关条例等法律法规“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基本实现了“互联网+气象政府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事中事后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防雷安全监管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气象执法检查,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多方位立体式气象普法宣传,普法内容更加丰富。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一)机遇与挑战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气象工作指明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对气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是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质增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趋势更加明显,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威胁性和敏感度越来越高,对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福祉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气象防灾减灾需求愈加旺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不能满足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亟待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了新期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与气象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迫切需要气象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保障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着力提升公众满意度。

4新技术发展为气象工作带来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气象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将成为业务常态,由此带来的气象理念、模式和技术方法持续变革,正在成为推动气象发展的新动力。“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创新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重大科技创新部署,注重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气象科技变革,让气象工作更好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

面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当前寻乌县气象事业仍存在一些弱项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不相适应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乡村振兴、重点经济领域、区域协调发展的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需要不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气象监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密度不能满足需求,位于天气雷达监测盲区,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

三是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须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精准性和及时性还不能满足无缝隙、智能化的新要求。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对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亟需加快推进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建设。

四是气象信息化水平不高。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数据应用能力、业务技术架构效率和网络安全能力有待提高。气象数据集约共享、服务挖掘能力有待提升。

五是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智能气象观测、气象数值预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等科技水平不高。激励创新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气象科技创新活力需进一步激发。

人才队伍保障薄弱。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与现代化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面仍然存在,目前,高层次人才匮乏,无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无高级工程师,人才引进、培养、管理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突出表现在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年龄梯队、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不尽合理。

七是台站基础设施与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业务服务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气象业务服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供电、排水排污、园区配套设施等亟需改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批示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把寻乌打造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县、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样板区赣粤闽文化旅游后花园、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排头兵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持续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凝心聚力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寻乌新篇章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气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健全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动发展、互促共进。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创新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扎实推进气象服务体制、业务技术体制、气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等改革,建立和完善开放合作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共享,促进全县气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生态优先

坚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优先,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气象服务,为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寻乌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四)坚持全面规划

着眼于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和长期性,遵循气象事业发展规律,既全面规划“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又要解决当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指引寻乌县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方向。

、发展目标

2025年,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寻乌高质量气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队伍素质、治理能力、台站面貌等迈上更高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适应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综合气象服务屏障。气象科技实力、气象综合业务能力大幅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服务水平和台站面貌、队伍素质、治理能力等迈上更高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达到全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寻乌县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现状值(2020年)

目标值

2025年)(≥)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91

保持91以上

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0

95

3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6

88

4

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分钟)

35

38

5

暴雨预警准确率(%

80

85

6

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现代化指标(分)

90

91

7

气候预测准确率(%

76

77

8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2.5

84

9

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

80

90

10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面积覆盖率(%

45

80

11

科技成果转化率(%

60

70

12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

72.7

90

13

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

54.5

70

第三章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科技资源统筹,积极探索将气象人才建设纳入县级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气象现代化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全面加强重点业务领域的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业务系统迭代学习。建立研究型气象业务模式,加强专业气象应用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的融合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有效转化。

、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应用

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科学试验、技术应用推广能力。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作为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加快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有效转化。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对接和融入,共享大湾区气象防灾减灾科研成果、重大气象科技基础设施、气象大科学装置等。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气象业务人员技能水平,提升科技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参与省、市、县科研项目,积极申请加入省、市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努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做好优秀后备干部推荐。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训交流体系,共享大湾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象人才教育培训资源。用好用活地方编制及有关政策,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职能。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进气象信息员与灾害信息员、社区网格员共建共享,联合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编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压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部门联动、社会响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基于灾害风险的群众避险转移工作机制形成以灾害性天气致灾综合风险预估为先导的“县级1小时叫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完善移动气象应急指挥系统。

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完善与省、市相配套,规范统一的综合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涉灾部门、发布手段对接应用,建立全灾种、多渠道、广覆盖的汇集与发布体系。汇集各部门的各类预警信息和基本数据信息,通过省气象局预警信息发布辅助决策平台,发挥预警信息在决策部署的支撑作用。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行流程。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部门合作,构建广泛覆盖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推进风险评估和区划产品在防灾减灾、城乡建设、金融保险等领域深度应用。推广参与灾害性天气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精细到乡镇的强降雨影响预报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乡内涝等预警服务,建立基于灾害风险影响的人员转移应急联动机制。发展研究型决策气象业务,强化气象与多领域数据融合分析和评估,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推广普及灾害性天气快速分析、实时跟踪、产品自动制作主动推送的智慧决策气象业务制作和发布平台。

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雷电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等基本业务。加强防雷公共安全监督,强化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切实维护防雷公共安全。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雷电灾害防御知识普及,着力提升民众防雷减灾意识。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面向公众生活、康养、休闲、旅游等需求,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智慧生活气象保障支撑能力。推进精细化实况和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精准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众精细化、个性化、便捷性需求。完善“寻乌气象”微信公众号,发展“私人订制”式的精准智能公众气象服务示范项目,实现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和传播。

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积极融入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乡村振兴、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建设、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赣粤闽年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等重大战略实施,创新区域气象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气象服务与寻乌振兴发展深度融合,提升气象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

提升重点行业气象保障能力。服务交通强国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共建共享交通气象监测网络,做好浓雾、低温结冰短临预报预警,提高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推进气象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交通、旅游、水利、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信息共享,为重点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式的气象服务。

提升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推广应用基于开放式基础框架的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提供跨部门、跨行业大数据分析和众创服务产品加工,支撑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智慧气象服务生态。

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气象科学方法,培养兼职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推进气象科普实体场馆布局与建设,建成具有时代特征、人文底蕴、赣南特点、气象风采的寻乌气象科普场所。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水平,提升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合力。

三、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关键农事活动的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面向粮食安全的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提高粮油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主要病虫害气象风险预报的精准性和预见期。

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柑橘、猕猴桃、鹰嘴桃、脐橙、蔬菜、油茶、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气象评估。推动“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广特色作物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和农事建议知识库。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围绕平安乡村建设,实施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全覆盖、发展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智慧精准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种植区划精细化水平。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融入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推进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工作。

  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构建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构建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预报预测的气象模式体系,打造智能型、协同性、开放式的气象综合分析与预报预测平台。加强对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多种类强对流天气监测识别和智能报警技术的应用,加强以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为重点的快速滚动更新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完善中短期预报业务,提高中短期确定预报和概率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加强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的开展。建立预警信号分乡镇发布业务,实现预报业务平台建设方式向智能型、协同性、开放式方向发展,实现面向桌面端、云端、移动设备、智能大屏、可穿戴设备的普适计算环境应用端的多级别、跨终端的协同数据分析、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和发布。

构建集约高效的智能预报业务流程。完善短临网格预报预警业务,应用012小时时间分辨率逐10分钟、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的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应用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主的业务技术流程。

二、积极应用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推广应用省、市、县一体化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平台应用提升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准确率

第六章  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优化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先补齐监测薄弱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加快更新省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设备,升级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系统为智能气象观测系统。

完善行业应用气象观测网。发展行业气象观测,推进探测设施和气象资料共享。完善农业、交通、旅游等专项气象观测站建设。

二、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完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网。围绕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需求,建设完善城市、森林、湿地、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拓展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象业务观测能力,增加观测种类和观测要素,丰富生态气象观测产品。

三、优化综合观测业务

构建集约化观测业务新流程。完善综合协同观测方法、升级综合气象观测装备技术,不断改进协同观测方法和业务规程,提升智能协同观测能力,并提高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水平;提升气象观测装备技术水平

构建运行高效装备保障新机制。提升县级气象装备运行维护能力。建设信息化装备保障业务,强化观测业务运行态势智能感知监控能力,提升精准监控、精确维修、规范计量、智慧仓储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支撑保障水平。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全面融入气象观测业务各个环节,推动观测业务管理方式向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转变,提升观测业务质量。

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

优化气象信息网络。优化气象信息感知网,完善网络架构,扩充网络带宽,增强气象信息收集、汇交、传输和共享支撑能力。融入县政府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云资源,拓展气象与其他行业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支撑面向互联网用户、外部用户的应用服务。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云+”业务服务新模式,紧密结合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气象大数据与社会经济、敏感行业、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信息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强化业务服务特色“端”的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能力。建立气象全业务综合监控系统,构建“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一体化气象综合业务运行监控体系,保障业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建设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安全事件协同处置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高数据资产保护能力;推进“信创工程”。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构建面向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围绕森林、湿地、农田和城市生态安全,建立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气象景观和物候景观预报、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高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能力,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成果,全面落实“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

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完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测等业务,开展森林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推进东江源头及水源涵养区水体水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探索水体污染爆发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服务。

二、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增强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五段式”(作业计划、条件预报、监测预警、指挥实施、效果评估)实时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能力,积极应用具有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等功能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水库增蓄、森林防(灭)火、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保障粮食生产、生态湿地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流域水库增蓄等服务能力,实现寻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态化、全覆盖。建设标准化地面作业点和地面烟炉发生器。升级和购置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人影作业装备及弹药储存专用设备。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防控能力。全面落实逐级管理、清单管理、风险管理等“三管理”和制度防范、技术防范、人员防范等“三防范”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弹药购买、存储、运输和空域协调等专项工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地面火箭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和物联网覆盖率达95%,作业信息实时监控率达100%

三、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强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服务能力,加强对寻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提高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参与“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象公园”“中国气候好产品”“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养生之乡”等品牌创建。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助力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提升气象高效治理能力

一、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和气象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强化党员干部依法履职和制度执行意识,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习型部门建设,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

、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

以数据为中心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推进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协议,提升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合作,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领域,融入寻乌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推动在寻乌县建设气象科普展区以及气象科普公园、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气象科普示范村建设。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强化气象标准的实施应用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在业务、服务、管理中的效益。严格依法行政,按照职能法定原则,依法管理气象政务和事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增强气象部门公信力。加大气象普法力度,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推进气象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营造有利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台站附属用房改造,着力改善台站水、电、路、围墙、护坡、大门等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新要求。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

第九章  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智慧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工程。围绕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目标,完善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快速滚动更新、产品实时共享、预报协同一致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预报业务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实况业务、短时临近、延伸期预报、预报检验业务,进一步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和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围绕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建设开放统筹、集约高效的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支撑系统。

地面观测系统建设。根据我县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需要以及气象观测盲区、薄弱区、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偏远区,补充建设4要素及以上自动气象监测站,增强天气气候监测能力。升级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台站智能化备份1套;升级改造现有区域自动站气象观设备31套。建设大气电场仪1套。建设1个地面自动化观测设备综合测试系统平台。配备六要素便携式自动气象站。

气象信息与装备保障系统建设。提升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建设完善气象装备运行实时监控与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县级气象装备储备库,并实现智能化管理。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县级致灾强降水网格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县级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并实现气象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建设气象灾害无人机现场勘察系统,实现灾害现场气象信息和地方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共享。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低洼地、城市交通主干道、交叉口、人流密集街区等暴雨、渍涝与市民出行影响预报服务指标体系;建立格点预报和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升级气象影视制作系统,提升气象影视节目制作能力。

交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在高速公路等建设1套能见度(雾)、强降雨、结冰等监测系统,形成满足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的精细地面气象观测网。以交通气象观测网为基础,依托气象部门的业务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推进气象部门与交通、公安、应急等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针对交通高影响天气的基于位置、协同互动、实时互动、实时更新的交通气象保障体系。

基层气象科普工程。建立气象科普园区。在人流密集区域、学校、社会、厂区等建设气象科普电子屏、科普画廊。

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业务基础设施完备、业务平台先进、决策指挥高效、技术指导全面、信息化水平高、科技支撑能力强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按照“限制规模、提升质量、确保安全”的原则,在寻乌县东西两端择点建设两处人工影响天气移动作业点,在寻乌县南北两端择点建设四处地面烟炉发生器,实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全覆盖,实现短时全境域人影作业覆盖。推进地面作业装备升级改造,作业车辆更新,完善弹药储运安全体系,建设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

赣粤闽边旅游气象服务系统。科学布设负离子浓度、多要素气象自动站等监测设备,增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应用旅游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技术,针对旅游景区提供气象服务。通过在景区人口密集地建设电子显示屏、应急广播,建立景区应急责任人动态库等方式发布旅游景区应急信息。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工程。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需要,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脆弱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布局气象观测站。新建1蓝天指数仪新建1套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站。积极应用生态系统气象评估和风险预警平台,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提升生态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评估和预警业务能力。

三、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中国气象局有关规范和标准,完成好寻乌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标准化改造工作。建设完成710平方米老业务用房功能改造,300米围墙建设,200米排水排污管线改造,供电系统的改造,独立变压器的建设,园区环境绿化工作。对气象台站落后的信息网络、业务平台、监测预警发布等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进台站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和党建“三化”场所建设,筑强气象台站文化战斗堡垒。使得台站园区建设、工作生活环境和气象文化支撑环境明显提升,为寻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

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特色产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提升柑橘、猕猴桃、鹰嘴桃等特色产业气象观测、品质检测等能力,建设自动小气候观测网、作物长势与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网(实景观测),推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加大气象服务支撑,做好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创新再生稻、节水抗旱稻等新型种植模式的气候风险分析服务。建设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具备远程观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防灾减灾救灾适用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功能。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项目开展乡村雷电防御综合示范点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建房防雷设施建设,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选择1雷电灾害频发的自然村,建设由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雷电流监测仪等组成的全天候雷电监测网,发精细化至乡镇的雷电预警服务产品,更新、升级气象预警大喇叭显示屏等传输媒介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切实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融入气象规划、政策、标准制定和落地工作。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施气象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气象精神,推动政治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为“十四五”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加大财力保障。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助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气象部门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将公共气象服务有关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相关项目隶属关系,确定项目资金需求,分级落实资金来源。

三、强规划实施。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加强督导、严格考核,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建立本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开展对本规划的修订和调整工作。建立本规划与《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赣州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寻乌县级规划、相关行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互动机制。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多渠道落实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

重点工程项目表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智慧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工程

建立完善快速滚动更新、产品实时共享、预报协同一致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和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开放统筹、集约高效的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支撑系统

地面观测系统建设

补充建设4要素及以上自动气象监测站,升级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台站智能化备份1套,更新区域自动站31套,建设电场仪1套,建设1个地面自动化观测设备综合测试系统平台,配备六要素便携式自动气象站

气象信息与装备

保障系统建设

提升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建设完善气象装备运行实时监控与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县级气象装备储备库,并实现智能化管理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致灾强降水网格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县级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气象灾害无人机现场勘察系统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市民出行影响预报服务指标体系;建立格点预报和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提升气象影视节目制作能力

交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

在高速公路等建设能见度(雾)、强降雨、结冰等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

基层气象科普工程

建立气象科普园区。在人流密集区域、学校、社会、厂区等建设气象科普电子屏、科普画廊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两处移动作业点,建设四个地面烟炉发生器。推进地面作业装备升级改造,作业车辆更新,完善弹药储运安全体系,建设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

赣粤闽边旅游气象服务系统

科学布设负离子浓度、多要素气象自动站等监测设备,建立景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通道

生态系统保护与

修复气象服务工程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脆弱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布局气象观测站,完善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气象观测站网

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观测场标准化改造

寻乌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标准化改造工作

基础配套设施和

综合环境改善

完善寻乌县气象局附属用房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改善完成院内道路、围墙、护坡供电、排水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气象文化建设

推进台账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和党建“三化”场所建设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特色产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提升柑橘、猕猴桃、鹰嘴桃等特色产业气象观测、品质检测等能力。创新再生稻、节水抗旱稻等新型种植模式的气候风险分析服务

设施农业气象试验与技术示范建设

在柑橘、猕猴桃、鹰嘴桃等特色农业生产园区建设自动小气候观测网、作物长势与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网(实景观测);建设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